五、“1+1”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教学模式
“1+1”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据内容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针对教学中初次出现的基础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等教学内容,可批判性、选择性地采用,也可借鉴发现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把正在形成或者已经形成的法则、概念、原理的获得过程进行精心的微型化设计,使学生通过运用实验操作的体验、探究、讨论等学习手段去追溯其形成过程,赋予这些法则、概念、原理生命力,使它们重新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创造和揭示该事实的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法则、概念、原理。基础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如下:问题引领 实验探究 讲解分析 获得结论 质疑强化 拓展运用 。
其中第二、三步骤可依据情况进行合并或者选择其一进行教学,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对教学步骤进行重新组合。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生活实际问题、习题问题,引导学生将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用已知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来探究、分析、解释生活实际问题、习题问题,在生活实际中进行实践运用。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如下: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 全班讨论 巩固拓展。
其中前三步为学生个人独立自主学习过程,一是为检验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为了对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方法与策略的强化巩固。与迁移教学模式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三)迁移教学模式
在已经具备基础概念、原理、技能、学习方法与策略后,对于知识、技能、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教学应采用迁移性教学模式。也可借鉴尝试教学法、迁移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以旧引新”的迁移性教学活动。迁移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如下:预习作业 互检互查 质疑讨论 答疑解惑 巩固练习 拓展升华。
在迁移性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活动从家庭作业的自主学习开始,包含如下步骤:
第一步,借助导学案预习作业、课本、慕课等资源独立自主地完成预习作业。
第二步,课堂上首先以教学单元组活动形式进行预习作业的互检互查、互教互学、互帮互助活动。
第三步,遇着有疑问的知识可在单元组内进行质疑讨论或者互教互学活动进行初步解决,解决一般性疑难问题。
第四步,教师对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重点问题进行疑难解惑讲解,并对重难点进行精讲、小结。
第五步,出示针对重难点的强化巩固练习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采用教学单元组内互检互查、互教互学、质疑讨论、互帮互助等形式进行检测、评价。教师巡回,并适时地提供形成性反馈、评价、指导,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进行矫正。
第六步,采取自主学习、教学单元组学习、全班集体学习等适当的教学形式对知识、技能、策略等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运用、主题升华等教学活动。
(四)情境体验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和引起学生的内在情感共鸣,采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一些难以理解的或者抽象的知识,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能力的有效手段。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如下:设置情境 角色扮演 交流反馈 角色重演 评价总结 交换角色。
情境体验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主题活动课程。当然,一些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教学活动也可以采用其简化形式:设置情境 角色扮演 评价总结。
第一步,设置情境:依据活动主题设置相应的情境,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在情境中进行体验、感悟。依据主题内容可以采取适合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小故事、节选、主题表演,也可以是模拟游戏、模拟技能训练等。
第二步,角色扮演:学生依据自己兴趣爱好、特长或者是想体验的角色进行扮演。
第三步,交流反馈:充当观众的学生和角色扮演学生一起就扮演的角色交流讨论体验、观看感受,给予形成性反馈、改进意见和建议,形成改善方案。
第四步,角色重演:按照上一次角色扮演后讨论形成的改善方案进行再次角色扮演体验,以期能够更好地体验角色的真情实感。
第五步,评价总结:全体人员对整个角色扮演过程进行总结性评议。特别是对角色扮演过程的得失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总结评议,为以后的角色扮演提供有效的借鉴。
第六步,交换角色:对于有些比较有代表性、经典型的主题活动,学生进行多角色扮演体验有助于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可以适当鼓励学生进行多角色扮演,有利于更好地体验各种角色的情感变化,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发展。
(五)思辨教学模式
思辨教学模式是在传统辩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具有思辨性质的内容采用思辨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比如,政治课、哲学课、伦理课等。一般在教学中采用思辨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如下:出示内容 拟定问题 筛选问题 确立问题 准备论据 分组辩论 总结升华。
思辨教学模式通过对问题的选择、辩论过程,容易产生思想的碰撞、交融,有助于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