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为你好”,所谓为你好就是行动方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对接受方作出的一些行为或者说出的一些话,以及提出的一些建议。而这些行为皆为行动方自己的想法,没有考虑到接受方是否愿意。接受方也许不需要,但是也由于各种原因接受了,接受方也许很需要,会十分感谢行动方。
而对你好也是行动方根据接受方的需求来作出的一些行为,接受方基本上是发自内心的接受,而且会十分感谢行动方。
举个例子,小明喜欢游泳,但是母亲认为对比起游泳,小明更应该去学习小提琴,于是让小明全力从小提琴方面发展。为什么小明喜欢游泳,但是却学了小提琴?因为她的母亲认为小提琴对于小明来说更有发展空间,各种各样的理由,而这些理由都来自母亲的思想。也就是把自己想要的搭建在孩子身上,就好像很多父母,自己的梦想没有实现,就各种给孩子压力,让他完成自己的终生梦想,可是孩子的梦想又由谁来完成?这就是“为你好”。
还是这个例子,小明喜欢游泳,母亲更想让他去学小提琴,于是母亲带着他体验了游泳课,也体验了小提琴课,还有其他更多的课外补习班,然后让他自己去选择,如果还是坚持当初的游泳,那就去游泳,如果对其他的课程更感兴趣,那就去学其他的课程。在学习一门课程上给予最大的支持,最多的鼓励,以及认可。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小明喜欢的是游泳,妈妈却要带他去其他更多的?如果因为他喜欢就给他,这叫溺爱,孩子就会养成习惯,提出需求就要得到结果,这会让他变得任性。然而给了他更多的选择,把尽量多的选择给他,让他去体会,然后再沉下心来选择,再想想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因为孩子接触的事物少了,所以有时候他可能会以为自己面对的就是唯一仅有的少部分选择,让他跟着自己的内心去走,往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对你好”。
在生活中也一样,但是有太多的为你好填充了生活。
比如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我母亲每天都会早起叫我起床,然后给我做好早餐,叫我必须吃完才能去上课。听起来是不错,我的母亲很关心我。但是我并没有太多的感恩的心,包括到现在也是一样,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仍旧没觉得她是对我好。因为已经习惯了每天有人叫我起床,大学后闹钟也吵不醒我,第一个学期上课总是迟到,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抱怨,都怪我母亲在我上大学前没有让我养成独立的习惯,导致我现在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得拖拖拉拉。你看,我母亲为了我好,付出那么多,我有感激之情吗?并没有。我从小到大都是在“为你好”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家长以为给了足够多的爱,孩子会很健康的成长,然而并不是这样的。这样的环境让我充满了戾气,让我成长得比同龄人慢。之后心态的转变是从我妈不再打电话给我开始,我开始学会自己一个人去做很多事,这个过程让我在慢慢成长,就算受伤了,也觉得很开心,因为这是我的生活,我是在跟着我的主观意识走,再也没有“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你为什么就是不理解呢?”类似的话让我心烦气躁。
这么说是有一点让人觉得我不懂感恩,但是我说的只是其中一个点。生活中有很多的点,今天也就讨论这个点,所以不要道德绑架的以为我不知父母的艰辛。
然后我们来说一下对你好,对你好其实就是根据对方的需求,用最适合的方式来帮助对方达到目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以授鱼也可以授渔,并没有特定的一定要用某种方法。所以说对你好是一件很难的事,对你好要考虑到对方的方方面面,而为你好则只需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就好了。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有一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一只小黑兔喜欢上了一只小白兔,小黑兔总是把自己最好的胡萝卜给小白兔吃,可是小白兔对他还是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白兔根本就不爱吃胡萝卜,小黑兔觉得自己对小白兔很好,好到自己都觉得要感动了,可是小白兔就是无动于衷。可是你给小白兔的不是她想要的,她要怎么开心呢?
如果真的想要一个人好,就要忍住做那些为他好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都有自己的路要去走,很多事总要一个人去做,很多路总要一个人去走,不要因为害怕他会受伤害就一直做那些为他好的事。当他失落的时候,不是需要你帮他收拾烂摊子,而是在能够提意见的时候给予他最中肯的建议,在能够帮助他他也需要帮助的时候征求他的意见然后去帮助他,在有心无力的时候,给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给他空间让他自己静一静。
对于自己心里面在乎的人我们都想尽自己所为做很多让他开心的事,但是一定要忍住做出那些为他好的事,因为那是你认为他需要,但是他不一定需要。
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是真的对他好。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