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阐述了整体性学习法的五个阶段,分别是
获取(A)、理解(U)、拓展(E)、纠错(C)、应用(A)、测试(T)。
现在分别对以上方法进行详细解读。
提示:本结构(AUE CAT,我成为埃尔猫)的模型为PDCA。
1. 获取
获取不等同于信息输入。相比输入,获取更具有选择性。获取的信息需要具备两种特性:一种是信息量达到所需要求;二是减少对目标进行的干扰。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首先我们需要问自己:
01. 对一页资料的了解达到90%,需要多长时间(Scott Y.提出);
02. 25分钟能够理解的内容深度极限;
03. 25分钟能够理解的内容广度界限。
如果让我给整体性学习法的五个阶段做一个权重比,我认为,获取阶段应该占40%。获取信息的内容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学习成果的好坏。而且通常我们在前期忽视或流失的信息,在后期将产生较大的弥补成本。
根据上述问题的自身描述,我们在获取信息时有三个主要目标:质量、数量、速率。质量就是抓住信息关键,排除重叠、赘述、闲谈,只采用最核心部分的部分并加以简化。简洁是智慧的灵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质量达到要求后,就要开始增加高质量信息的数量获取。一本文章远没有一本书讲得清楚。知道的越多,理解得就越深,就越容易拓展。一年一百本书总比一年读两三本知道得多。英剧《神探夏洛克》第三季最后一集,那个Magnussen说过一句话:“Knowing is owning”。剧中可见,知道的越多,潜在的掌控力就会增强。
信息获取方式决定获取速率。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拥有较为完整的学习时间时,获取速率可以放慢些,这样有利于后期建立整体性。而经常采用碎片时间获取信息,那么就没必要讲求系统性,因为碎片学习本来就是用来给知识系统打补丁用的,所以高速率是碎片学习的方式。
质量、数量、速率是三个相互制约的因素。就像项目管理中,成本、质量、进度三者关系一样。在同等资源下,进度快,那么就必须牺牲一定的成本或质量;追求高质量,那么成本或进度必然受到影响。
当我们获取信息时,就要考虑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时间?深度?还是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