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东边院子里住的是邻居老刘,一年四季不怎么见他面,他是开客车的,别人越闲他越忙。
说起这老刘,方圆几十里没有不认识他的。早年做过小生意,赞了些钱儿,80年代时购买了一辆大客车,他开车,他老婆售票。在那个年代,客车在全乡甚至全县都是稀罕物。普通老百姓进趟城,赶驴车,骑自行车加步行,费上一天的工夫也不舍得花两元钱坐回客车。而老刘是个大方的人,乡里谁有急事进趟城,有钱没钱老刘都得给送去。而如今,老刘都五十多岁了,儿女都劝他别干了,他却说只要耳不聋眼不花就得一直干下去。
老刘家已经有了两辆大客车,他和老伴管一辆,另一辆雇人开,每天城乡之间往返两趟,四百多公里。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是城里的重点中学,每一个月回家一次。临行时,我带上妈妈准备的一大包煎饼和咸菜去老刘家坐车。我怕赶不上时间,每次都坐最早的一班车,早上五点钟,天还很黑,老刘家已经亮灯了。他老伴在煎鸡蛋,老刘提着水桶拿着手电爬到车上去擦车和检查。要赶上中秋或端午这样的节日,他家院子里就三三两两地聚了些人,他们怕人多赶不上车,就到这里等,黑夜中只能看到他们冒着火星的烟卷,也能听到他们在闲聊。而我是永远也不急的,来到院子里,我总喜欢嗅一嗅院角的那株木兰花,或是跑到屋子里看贴在墙上的黑白老照片,有时候老刘的老伴还和我分享他们的早餐——煎饼卷鸡蛋。而老刘检查客车像是忘了神,到了发车时间有时候也不走,一个螺丝帽松了也得使劲拧上半天。院子里的人急得直跺脚,却也不好意思说,他们知道,老刘这么细心是有原因的。
就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刘的客车翻了车,具体死伤多少人我已经记不清了,只知道那算是一次重大交通事故,当天晚上省电视台就报道了。老刘夫妇大难不死,但老刘头上却留下了一道不浅的伤疤。幸亏车有保险,不然刘家三代也赔不完损失,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吧。而且当时我的语文老师也坐在车上,他作为教师代表去城里开会,回来时已经打着绷带坐在轮椅上了。那时学校里人心惶惶,我每天去上学都不敢从老刘家门口走了,他家也是大门紧锁,听说被儿子接到省城医院疗养去了。
在省城医院疗养的那段日子老刘心里难受,他唱对老伴和儿子说:“我有幸躺在这里疗养,可那些遇难的乡亲们没有福了啊。”说完一声长叹,眼睛直勾勾地望着省城车水马龙的大街。
也就是那段日子,外乡的同行们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往连外乡的人都坐你老刘的车,这次你栽了跟头,该我们好好的赚一把了!他们把车开到这里来拉客,却没想到乡亲们抱之以冷眼,没有几个坐他们的客车的。有的人说那次事故是同行们嫉妒老刘在他车上做了手脚,也有人说是老刘喝醉了酒麻痹大意,甚至有人说老刘跑到省城躲风头去了。总之……总之一个月后老刘回来了!这次他决定拿出毕生积蓄和儿子女儿赞助的钱买两辆大客车,他对来他家探望的乡亲们说:“乡里不比省城,这里不能没有客车!”他最终还是说服了家人干起了老本行。
为了洗清他的愧疚,老刘宣布头一个月票价全免,来坐车的人日益多了起来,人们也开始佩服起这个倔老头。一切又恢复了往常的样子,只是上车的人都没忘记系牢安全带。
拉完客,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老刘和他老伴也没闲着过。老刘专心致志地开车,尽管这条路上每一个村庄,每一个路口甚至每一处垃圾桶他都熟记于心,他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他的老伴并不像其他的售票员一样卖完票就坐在那里嗑瓜子或睡觉,她始终在车上转悠,提醒乘客别睡觉,管理好财物。而她右手上那道不长不短的疤痕是永远令我难忘的深渊。
那时我上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带着妈妈千叮咛万嘱咐的五百块钱上了车,那五百块钱既包括学费又包括我的生活费,我把它藏在左边带拉链的口袋里。由于经常坐客车,车内那些“老乘客”我都认识了:前边那位张大妈是去城里给儿子看小孩的;后边的李大叔是乡里的会计,经常夹着个公文包去城里开会;最后边的那是我初中同学,在城里上学。只有坐在我左边的这位小青年不认识,洋里洋气的或许是来探亲的吧。老刘的老伴还在一遍又一遍的提醒,我昨晚复习了一夜加上这催眠的声音倒头就靠在车窗上睡着了。睡梦中隐隐约约感到有只手在拽我的口袋,那可是我最敏感的地方啊,即使是在睡梦中。老刘的老伴也目睹了这一切,她一把抓住小偷的衣领,大喊抓贼。没想到小偷反过身来,掏出一把匕首划伤了老刘老伴那饱经沧桑的手,还猖狂地喊道:“你这双老手光数钱还不够吗?!叫你多管闲事!”鲜血滴到车座上,我捂着口袋惊呆了。老刘对着后视镜大吼一声,车上的人再也坐不住了,一哄而上制服了小偷。直到把小偷扭送到派出所,老刘老伴沾满鲜血的右手还死死抓住小偷的衣领不放……为这事,我们全家提着一筐鸡蛋,一箱纯牛奶和两只老母鸡到老刘家感谢,老刘摆摆手说都是应该做的,他老伴高兴地说:“只要娃上学有出息,我们干啥都乐意。”我激动得掉了泪珠子。后来,老刘家只收了一筐鸡蛋,其他的又在第二天凌晨发车前放到了我家门口。
再后来,也就是现在了,我大学毕业,在城里找了份工作,安了家。尽管有私家车,但每次回家总是要坐老刘的车回去。在外多年来,见惯了客车司机们勾心斗角投机倒把,为了一点利益对乘客大声喝斥甚至辱骂,甚至超车违章。客车里开着暖气,却早已不是家乡的温情。只有老刘的客车,车厢里回荡着熟悉的乡音,窗帘上记载着谁家的故事,车窗外是不肯改变的风景,方向盘前是那个自称“摆渡人”的崛老头
每逢春节,在外闯荡、打工、求学的年轻人都会乘客车回家。每个人上车时,老刘都会亲切地打招呼,这是他一年当中最忙碌也是最高兴的日子。“呦,狗蛋半年不见都窜这么高了。”“二丫,你爹在家天天想死你了。”“老赵啊,今年在外打工挣了多少钱啊?哈哈。”……“刘叔,这是我从新疆带回来的葡萄干,您尝尝。”“刘叔,我在家闲着没事给您缝了一副手套,冬天开车冷,您戴上看看合不合适。”“老刘啊,这一大把年纪了,你也该退休了。”……老刘笑得合不拢嘴,望着回家的路,满眼是幸福的泪花。
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客车不间断地行驶,就像人身上的根根血管里的血液在不停地流淌,穿行在城市乡村,沟通了大江南北,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
在这一片土地上,每一个记住乡愁的人首先记住的是客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