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共读】【打卡人】张瑜【打卡始于】2023年9月【日精进打卡第72天.】今天被地理学第二定律震惊了

      地理学第二定律是空间异质性定律,也被称为Law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这个定律概括了地理现象的另一个特点:地理现象的空间变化以及变化的差异性,即不可控的空间变化规律。地理学第二定律由Michael Goodchild提出,主要探讨了地理配置中相似性的使用(变量结构和空间足迹)。而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研究了距离变化(第一定律的空间相关性和第二定律的空间异质性) 。

      地理学第二定律,也被称为地理对称原理,是指地理事物或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一种规律性,即地理现象之间存在差异和隔离。这一定律强调,在地理研究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的事物归结为一种规律或趋势,而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个事物的独特性和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因为尽管地理现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似性,但同时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能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当读完地理学第二定律的概念之后,闯入我脑海的是整体性和差异性。事实上,整体性就是相似性,就是第一定律;差异性就是第二定律。当引入这两个定律的概念后,地理学似乎如物理学那样更具有理科的性质,因为我们把千差万别的地理现象用两条定律归纳整理出来,让每一个地理现象的形成都有原理可用,有地理的解释。这就是地理学的独特之处。

研究这个地理学第二定律的意义在哪里?有的老师这样说:

1.城市规划与设计

2.环境保护与生态管理

3.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

4.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5.社会经济研究

6.公共卫生与健康

7.气候变化研究

8..……

事实上,我认为地理学科中所有的题目都可以用地理学定律来解释,即当我们面对一个地理题目时,先考虑第一定律下的整体性,也就是相似性,如果不符合一般规律,那必然有特殊情况,再开启第二定律的差异性思考。比如:巴西城市,人口的分布规律,从一般性规律来看,城市和人口应遵循低海拔,沿海的地理位置分布,但是基于巴西的纬度位置导致的高温情况,巴西人口分布必然考虑通过海拔的上升来缓解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得出在高海拔地区分布较广的结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第二定律解题思路。

前两天看到一篇网文,以表格的形式反馈近年来高考地理的难,偏,怪,事实上,高考题越来越难出,专家们要原创,必须有载体,论文和国家文件是最权威的素材,可是如何从这些素材中提炼出一道有水平的高考题,这是对专家能力的极大考验,加上现在网络力量的加入,大量题目涌入市场,留给专家们的素材空间越来越少,最后只能出一些我们平常没见过的,可不就是偏,怪么。

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科目,一定有其核心的底层逻辑,只有剖析清楚底层逻辑,才能在其之上填充知识。而地理学的底层逻辑就是:区域位置+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原理,过程),如果是一般现象,即第一定律;如果是特殊现象,即第二定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把这一思维刻在他的解题过程中,他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