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一只猫分享了他的“读书三板斧”,挺不错。
1.重复读
2.盯作者
3.勤分享
其实我觉得第2条换成他另一句也不错:读的过程思考怎么去用,真的去用并做出成绩。
但所谓“挺不错”,充其量是一种感觉,并不见得立马有充足的理由加以论证。这种感觉,就像清晨的迷雾,看着挺像那么回事,真走近了,却抓不住。
然而这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却往往是不骗人的,就像你看到一个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他是个好人,虽然一时说不清,只要探究其影响因素,总会体察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仔细回看这“三板斧”,终还是“纠察”出带来那种感觉的缘由,特别是对比了自己过往的读书习惯,更是逐渐明确了。就像警察根据口供画出了嫌疑人的画像似的。
匆匆读过等于没读
反思自己的读书,多数是匆匆而过。为什么?
很多书,可能是别人推荐说的挺好,或者广告说得好就买来了。读着读着,一直感觉不到有如推荐的好,也就一遍读完,甚至没读完就放下了。倒好像是广告浮夸了书的好,骗了你似的。
其实,多数也不见得是书不好,因为中间读到很多有触动的内容也常常停下来仔细体会。只不过,体会完,也就完了。读这本书的中间突然想起另一本书貌似跟这有关,也拿来读,却发现它更有吸引力,注意力就跟过去了。倒像是你因了某个姑娘的美,追着不放,中途发现另一个更美,掉转了感情似的。
人的习惯常常是一以贯之的。你能从这本书倏地跳到那本书去读,就能从那本书再跳到另一本。蓦然回首才发现,每一次都差不多。
一本书,就这么匆匆给读“完”了。算下来,一本都没读完,哪里还会重复呢?只不过,那本书里讲了什么,你还记得么?一段时间后,可能连书放哪儿了都不记得,甚至买没买过都未必记得住。
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或许效果不一样。这本书不错,买来读,发现另一本书与此有关,拿来翻开相应章节看看,就该回归原来的书了。
这样就行了吗?不。往往看完一本书,放下了也就放下了,即使你知道书里有很多精彩值得回看,你也未必就再看。就像合上这本书的一刻,任务结束了似的,可以束之高阁了。
怎么会这样?
读的时候思考怎么去用
读书,好像就为了增加知识而已,为了“增加知识”而增加知识,没其他用处了。或者,只等着某一天某一刻,灵感自然跑出来,运用于某处。
其实没那么好的事,因为从翻开第一页到合上最后一页,你也没想过这些内容能用来干什么。
活在有些功利性的时代社会,是不自觉会沾染些功利的心思的,即使你自己没察觉,它也在那里。不能拿来用的东西,你会有那么大的动力把那本书读完?还把它记住?难!哪里还会重复读。东读读西读读,也就顺理成章了。
运用,才是读书的“落脚点”。要说,读完这本书,只要你说的出书中精华,就给你“赏金”,恐怕你就不会这么随意了。
可是,我们多数没什么实际运用的概念。从上学年代开始,就这样。学英语,光顾着背单词,记句型,没想过学英语最终是要用来交流,或者文字或者口头。从小锻炼出来的思维习惯,好难改。
还好,现在知道也不迟,改就是了。学任何东西,都是为了用。不用,你学它干嘛?摆设都不知道摆哪里,光占着头脑空间,简直就是“占着茅坑不拉*”!
问题是,怎么用?不,不是“怎么用”的问题,是你需要“解决什么”的问题。只有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你的需求点,你才有针对性。
这个时候,你读什么都会思考怎么解决你的问题,这不就在用吗?
分享是为更好地读书
说是这么说,也不见得每次看的书都一定是这么有针对性。怎么用?分享。
樊登说,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法。讲书,就是一种分享方式。
为了分享,你得提炼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哪些内容对别人有用。你得提炼书的脉络,否则你也没个架构去分享。最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最有价值的点在哪儿,你该怎么说才能让人愿意听或者看下去……
又或者,你打算分享给谁?给小孩分享,你得根据他的特点,用能听得懂而且还有兴趣的方式。给其他人,同样得根据他的特点来分享。
这个过程,自己是需要消化的,消化的不够,你分享不出来,或者分享的别扭,别人不爱听,你也觉得没劲。
怎么消化?你还真得重复回看,边看边酝酿怎么说才行。就像现在,我读着剽悍一只猫的“读书三板斧”,为了分享给你,我都重复回看了5-6遍了,还只能分享成这么个德行。那倒是自身积累和表达能力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