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高中的这片苦海里整整游了三年,终于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上了岸,我如愿考进了徐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的大专班,学制两年。
有几个点得拿过来说说,第一,那一年文科班70多人参加预选,15人获得高考资格,我是第15名,搭上了末班车。我高一时的语文老师和我父亲沾点表亲,他一看到我父亲就要拿这件事来鼓舞人心:“你家闺女真幸运!”第二,过高考分数线的6人,我是唯一的女生。据说毕业后的我一度成了学弟学妹们心中的神话。在整个高中阶段默默无闻的我在光荣离校的好多年里被编成各种励志版本传诵。第三,这六个人,全部都是师范生,一个读苏大历史本科,其余5个都进了徐师专,一个历史四个中文。就是说,有四个人的同学友谊要延期了,由三年涨到了五年。第四,我父母为了庆祝苦尽甘来,专门花钱请放映队在爷爷奶奶家门口放了场电影。当时的场面很轰动。我躲在家里听得到放映员大话筒大张旗鼓的介绍完我哥,又表扬了我,还把我家老祖林的风水狠狠的羡慕了一番,我脸红得一直不敢到现场去,就在家躲。我哥比我早两年考上大学,他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当村民鼓动我父母放场电影贺贺时,我父亲说:“不急!”第四,我读师范将来做教师的事,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满意,连我自己也很乐意,完全没有再复读的心思。我家的邻居老头问我妈:“你闺女上这大学好奥,吃饭大学,可不愁没饭吃喽!”语气不像开玩笑,他确实是把“师范”当成了“吃饭”,所以说的很是严肃认真。第五,入读这所学校,我又一次尝到了读师范的红利,学校按月发放20斤饭票25块钱菜票,对一女孩子来说足够了,平时只要一点点的零花钱,基本不要向家里伸手。“吃饭大学”果然实至名归。
当父亲和我驮着铺盖卷,抬着小木箱找到了山脚下的学校,一脚跨进了大门,我的大学生活就开始了。学校没有想象中的神圣,它朴朴素素,简简单单,比中学高级不到哪里去。整个学校就两幢楼,前面这幢楼集教学办公图书于一体,后面是男女生相连分隔的宿舍楼,两楼中间是数不清的平房,大多数房间都被食堂占据了。食堂里精彩故事我以后还会讲的,这里先卖个关子。在学校的东南一隅有两间我每晚必去的阅览室,那是个火花四射的地方,我平静的内心在每个寂静的夜晚都要在这里和我心爱的文字,我尊敬的大师们做无声而激情的交流。除去这些屈指可数的楼房,剩下的空地全部成了操场,在这里,我第一次知道我的双手和胳膊是那么的强健有力量。我和同舍生360度转着圈打排球,直打得她们一个个甩着通红发热的手退下去,我还像好斗的公鸡愈战愈勇。这个朴素的校园在今天现在看来,它哪里像个大学呢?可是呢,它还就是个大学呢,就在这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跃,实现了麻雀变凤凰的梦,收获了深厚的友谊,更重要的是遇到了相伴一生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