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 年)是摩尔在剑桥的朋友,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祖父约翰·罗素伯爵,曾经是英国首相。伯特兰继承了伯爵头衔。他受过私人教育,而且很早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他对黑格尔主义产生过短暂的兴趣,但这一定有悖于其本能和与生俱来的才华。罗素天性上喜欢数学和科学的精确性,而迈克塔加特和布拉德雷的哲学在此起不到任何作用。我们曾说过,摩尔帮助罗素摆脱了黑格尔主义的致命诱惑,而且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他们两个人的想法差别不大。但是摩尔不了解数学,对科学也不感兴趣。因此,即便摩尔和罗素都认为哲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析,但是不久之后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
罗素 1900 年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哲学大会,他在此遇见伟大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吉赛普·皮亚诺(Guiseppe Peano)。他在会议期间得以与皮亚诺和戈特洛布·弗雷格这样的数学名流交谈,这促使罗素写成了他的一部主要著作,也就是他和阿尔弗雷德·怀特海在 1910—1913 年合著的《数学原理》。这部著作是关于弗雷格“一切算术都是逻辑基本原理的延伸”这一论点的深入论述。罗素证明了符号逻辑作为哲学分析工具的力量,这也许就是他对哲学史的贡献。
罗素总体观点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相信哲学从属于科学。罗素认为哲学应该建立在科学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的基础之上,因为和哲学相比,科学犯错的风险较小。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分析哲学家都认为“科学是清白的,除非被证明是有罪的;而哲学是有罪的,除非被证明是清白的”。罗素将哲学视为科学的附属,而罗素著书立说的那个时期,科学发展又极为迅速,这部分地解释了何以罗素的哲学变化得如此之快。某位很不友善的批评家说,罗素为自己开创哲学事业的做法是,每年写本书来驳斥他上一年书中的观点。的确,正是因为反复变化,人们很难确切地说究竟什么是罗素哲学。但是尽管有这些变化,他的观点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特性。他向来认为,哲学本质上是分析的,这是他所一贯坚持的。1924 年他写道:
虽然建构宏大体系是哲学要做的事情,但我不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事情是批评和整理那些越来越被认为是基本的而且毋庸置疑地被接受的观念。我可以举下面这些为例:思想、物质、意识、知识、经验、因果性、意志、时间。我认为所有这些观念都是不准确的、大概的,本质上是模糊不清的,不能成为任何精确科学的一部分。
罗素哲学还一贯坚持奥卡姆剃刀原则,正如我们之前所说,这个原则呼吁理论上的简单性,劝告“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因此罗素总结说:“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用已知实体的构造来代替对未知实体的推论。”他认为我们都应当用人们已经熟知的特征来解释这个世界,而且应该避免以下诱惑,即去假设我们不可能认识的事物的存在,除非不可否认的事实或令人信服的逻辑论证迫使我们必须这么做。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代表了他的观点,这被视为他对哲学的一大贡献。我们可以将他的观点表述如下:自柏拉图以来,哲学家们便一直被存在概念的逻辑意涵所纠缠,包括柏拉图在内,许多人不得不创建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来解决存在概念所引起的问题。罗素发现,其中的大多数体系都太过形而上学(即严重违反了奥卡姆剃刀原则),或是过于自相矛盾了。让我们处理三个这类有关存在的问题。
1.我说“金山不存在”。你问:“什么不存在?”我回答说:“金山。”但这样一来,我就好像把一种存在赋予了那个我刚刚否定其存在的东西(那东西究竟是什么?)。此外,如果我说“独角兽不存在”和“圆的方不存在”,我似乎是在说金山、独角兽和圆的方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但实际上,它们没有一个是存在的!柏拉图主义者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认为,“金山”这类词语指称的是想象物,存在于纯存在(pure being)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显而易见,这种观点对于罗素来说太过形而上学化,需使用奥卡姆剃刀清理掉。
2.思考一下这个句子:“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逻辑学家认为,如果这两个词所指的是同一对象,那么这两个词就可以互换而不改变句子表达出来的命题的意义或真值。(如果 A=B,那么[A=B]=[B=A]=[A=A]=[B=B]。)比如,小说《威弗利》匿名出版,很多人都想知道是谁写了这本书。国王乔治四世尤其想知道,因为他想找出谁在诽谤他的祖先。国王既不想知道“《威弗利》的作者是《威弗利》的作者”这句话是否为真,也不想知道“怀特·司各特先生是怀特·司各特先生”这句话是否为真。(虽然实际上柏拉图或莱布尼茨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会是:所有句子都是命题“每一事物就是每一事物”,或“A=A”。但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的“解答”永远不会使伯特兰·罗素这样的人感到满意。)
3.思考一下这个句子:“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这个论断看起来是假的(因为并没有这么一个人),但是,依据排中律,任何一个假命题的否定必然为真,从而得出“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子”这个论点必然为真。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句子也是假的。难道我们必须再次接受用形而上学来解答这个难题吗?亦即,难道我们必须通过把“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个短语所指称的对象,与“秃的”或“有头发的”这种观念特征一起,放到存在的观念世界中?柏拉图主义的逻辑学家们就是这么认为的。而罗素则不这么想。(罗素认为,黑格尔主义者会通过一个合题找到对此问题的解答:“当今的法国国王戴假发。”)
因此,关于存在的观念,我们有三种不同的逻辑问题。罗素摹状词理论的目的就是揭示关于存在的各种命题包含的真实的逻辑结构,以消解似是而非的矛盾说法和形而上学的混乱。罗素发现了他认为能完成这项工作的一个公式:
存在一个实体 C,使得当且仅当 X=C,句子“X 是 Y”为真。
在这个公式里,C 是一个实体,Y 是以形容词形式写出的特征,X 是形容词所修饰的主语。例如,句子“金山不存在”被罗素转译为:“不存在实体 C,使得当且仅当 X=C,句子‘X 是金制的和山体的’为真。”换句话说,“金山”这个违反原则的词(说它违反原则是因为它看起来是在指称一个实体,即对一个事物进行命名)被转换成一个摹状词(金制的和山体的),而这个命题真正要说的是,并不存在可以用这个摹状词来正确概括其特征的东西。注意,存在这一观念已经从词语“金山”中被分析出去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句子“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则变为“存在着一个实体 C,使得当且仅当 X 是 C,‘X 写了《威弗利》’为真;并且,C 是司各特”。所以“作者的”这一特征专门描述一个存在着的实体(司各特),并且不是以纯粹的同语反复的形式去描述。再次注意,存在这一观念已经从“《威弗利》的作者”中被分析出去了。
最后,句子“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的意思是“存在着一个实体 C,使得当且仅当 X=C,‘X 是国王,是法国人并且是秃的’为真”。但是根本不存在可以正确运用这种摹状词于其上的实体,所以这个句子为假;并且对这句话的否定也为假,因为也没有可以描述为“是国王、是法国人并且是秃的”的实体存在。所以我们可以断定这两个句子都为假,而同时不违反排中律。
在这三个例子的每一个之中,罗素都运用了奥卡姆剃刀,并且去除了存在的观念。罗素甚至毫不谦虚地对他的解答作出了如下评价:“这种解答澄清了自柏拉图《泰阿泰德篇》开始的、两千年来关于‘存在’的思想混乱。”
罗素的很多哲学思想都非常专业化,但是作为专业哲学家的罗素又与作为社会批评家和活动家的罗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战”期间,他因作为反战主义者而度过了一段牢狱时光。(他为摩尔以英国军官身份参战而感到失望;他更为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返回欧洲加入奥地利的军队当了一名士兵而感到失望。)无论对于美国还是苏联的社会政策,罗素都是一个严厉的批评者。“二战”以后,他成为一位积极的反核武分子。(在他八十九岁那年,罗素抗议美国将核武器放在英国而煽动公众进行非暴力反抗,并因此在海德公园的一场非法集会之后被捕入狱;在他九十多岁时,他又积极宣传,反对美国卷入越战。)
在这方面,罗素与摩尔恰恰相反,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除了哲学家所谈论的东西,摩尔从来没有发现还有其他东西能够吸引他的智慧和热情。当记者韦德·梅塔(Ved Mehta)于 1960 年去罗素家里就其哲学思想对他进行采访时,罗素在门口接见了他并询问他有没有听到核弹的消息。罗素跟梅塔说,面对卷入核危机的危险,已经没有时间讨论哲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