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常说到“感应”两个字。
我们的心如果是躁躁急急的,那么在生活中的人事物的交流交接中,就会感应到躁急的象,容易卷入同频的气场、维度或者时空中。也就是大千世界,现种种相,有明有暗、有善有恶、顺逆缓急,我们进入哪一种相,和我们内心的状态,神气的静躁大有关系。这是第一层含义。
第二层,从心理学上来说,一旦因为“心相”进入某种水平的外在关系,接下来的是我们的大脑的作用了,就是“分别”和“执取”。就像电脑里有很多高版本和低版本的程序,当系统状态很好的时候,当有问题或者任务出现,会自动选择最佳版本来处理。
但如果内存不够了,或者程序冲突,就不能支持最好版本应用,只能用低一些的版本。所以这个时候,处理、运算能力都是在低水平,甚至不断地循环死机。所以在我们心身状态不太好的时候,不仅容易陷入更多困境,而且处理能力会下降,心智会弱化。
所以《大学》有一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的修身是“正心诚意”。
做医生久了,常常会遇到一些病人有类似“系统冲突”或者“崩溃”的状况,看起来或是心理有问题,或是身体有问题,或者家人之间有严重问题。往往是全家都进入了一个混乱的状态,都卷入无序的“场”,惊慌失措,神无所主。
在这个“神乱”的状态没有恢复之前,家人之间也很容易意见混乱,特别容易病急乱投医,常常错过良善的机缘,选择往往被偏力左右,找不到好的医生,或者即使找到好的医生,却不能听从执行好的建议。
那这个时候,如果家族中有人神气安定,考虑分析问题全面,就能够让整个家庭的状态稳定下来,整个家庭的神气格局稳定,个体才会出现转机。
所以症状、疾病、不快、选择混乱,常常只是表面的象,要体会背后的“势与机”、“顺与逆”、“明与暗”、“定与散”。如何体会?就从当时当机的人与事中用心观察。
跳出具体的症状与问题,从更大的层面来看,是先有了某个神气格局,才有了这个现实的关系与格局,以及之后的发展趋势;不同的“神气”格局,决定了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解决方案。
是什么决定了神气的格局?当事的人,处事的心。
一旦形成大的困局,在新的格局变化形成之前,只能耐心,还有调整自己,这个古人叫什么?时势未到,因缘未熟,所以你没有答案,真的是无解。这个规律不光是对于生病,包括我们人生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慢慢去体会。
一件事情,如果当下就有答案,而且很安心,不会前想后想,这就是最佳答案。当面临抉择,没有答案,思之又思之,内心翻腾,睡不着觉,有几种可能:
第一,这件事情不适合你,根本不需要参与,只是你被其中的得失名利吸引了,但你更深一层的内在知道这不是对的,所以在那里犹豫。
第二,这件事情,还没有到你做决断的时候,虚空中的势还未到,此刻答案还没有形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高水平的诗词写作是这样,是“偶得之”,不是“绞脑汁”。灵感飘来,如果你的心足够静,能够感受到它,它会进入你的内心,随手写下,完成。所以诗很难硬写出来,也不是语文教材里说的反复“推敲”出来的,这是很大的误解。诗是在某个瞬间,因为当下的环境、人事物,与你的内心的一个“感应”的结果,心里有了,意识到了,就把它写出来了。
日常生活中的处务接洽也莫不如此。奇思妙想往往不是绞尽脑汁挤出来的,答案是某个格局发展的“势”自己带来的,需要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机缘来形成。
古代的书画、音乐,乃至古代的好中医,他开方子、针灸都是这么来的,不是现代人以为的,研究几个方案,然后专家评审,数据在电脑里统计一遍,药在老鼠身上过一遍,然后获奖最佳方案,不是这样的。全都是当下因缘和合的东西,但这因缘来自既往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