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婆婆在忙碌着做饭。厨房的推拉门关着,看不清她的身影,但她欢乐的哼歌声隔着门缝飘过来。
我知道,现在要是拉开门,问婆婆,妈,你哼的啥歌?
她八成会有点诧异地来一句:“我哼歌了吗?”
是的,婆婆的歌声是无意识的,是内心的感觉不由自主的外溢,那种感觉叫:幸福。
我有些恍惚,面前这个浑身洋溢着幸福感的婆婆,从什么时候起,不再是那个诉苦不停的“祥林嫂”?
婆婆不是个善言谈的人。十年前,闺女出生,初来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基本上是有事说事,没事沉默。
但有一件事情上例外,婆婆只要提起,瞬间便成了“话痨”,那件事就是:回忆自己当儿媳妇时的受苦经历。
还记得,每当这个话题不小心被某件事情触及,婆婆瞬间便启动了“祥林嫂”模式,一反之前我问她答的模式,直接夺过话语权,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进入“忆苦”模式的婆婆像事完全换了一个人,根本没有一点平时里沉默寡言的痕迹,那用词之精准、词汇之丰富、感情之充沛、表达之顺畅,让我诧异万分、惊叹不已。
开始我有点蒙,试图去开解婆婆:“妈,那都是当年了…”
婆婆立马来一句:“你别说,先听我说完,我那时候…”
我的天哪,婆婆那不容置疑的口气简直让我跌破眼镜,这还是我那朴实寡言的婆婆吗?这到底是什么力量给我换了个婆婆呀?
时间长了,我明白了,这种力量是:我要诉苦!
其实婆婆诉的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大苦,她说的那些事情,我小时候基本上在我妈和我奶的相处中都见过。婆婆当儿媳妇的时候,农村的风气还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婆婆的心酸,在那个年代是普遍现象。
她说的内容我不吃惊,我吃惊的是婆婆的语气和神态的瞬间转换。
她那种急切表达的语气,在向我表明,这些苦无处可诉,压抑心底多年。现在她和我这个儿媳妇朝夕相处,她当年当“儿媳妇”的身份被激活了。她看着我,总不由得回到自己当年当儿媳妇的经历中,她压抑的情绪重见天日。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婆婆要的不是开导,她需要的只是一个宣泄的出口,一个默默的倾听者。
所以,我每次就默默地听着,听着那些我已经听过很多遍的话,偶尔附和一下。
慢慢地,婆婆倾诉的密度低了,情绪的强度下降了。再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婆婆不再提起这件事了。让我想想,我至少有五年没有听到婆婆的“诉苦”了吧!
不诉苦的婆婆在干什么呢?现在的婆婆忙着念经、忙着逛公园、忙着看抖音、忙着开发新的饭菜品种,天天乐呵呵的!
是呀,婆婆通过倾诉把心里的苦排个差不多了,生活的甜便“趁虚而入”,心里的甜太多了,多的都溢出来。那下意识的哼歌声就是心底那些溢出来的幸福呀!
是呀,心里的甜多了,曾经的苦都被冲淡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