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呼、呼呼,大巴车在云贵高原上飞驰四个多小时后,我们抵达了遵义桐梓县。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属革命老区遵义市市辖县,与重庆市接壤,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
匆匆吃过晚饭,和几个朋友在桐梓的大街上漫步。这里的街道不是很宽阔,但是很干净。晚上九点多,街上的人依旧是熙熙攘攘,仿佛夜生活刚刚开始。我去过不少地方,有些地方,晚上九点多大街上人是不多了,也许这就是“黔北门户”的独特之处吧。
回想百年之前,那时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铁路、没有高铁,川黔两地的人们如何交流?
第二天清晨,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驱车前往此次黔北之行的终点站——娄山关风景区。
我们到达旅客中心后,换乘景区的大巴车前往景区。
刚上车时候,汽车在平路上行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仿佛置身于早晨的农贸市场。前行十多分钟后,我们到了山脚下,抬头仰望,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车子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奔向山顶,山路越来越陡峭,车子丝毫没有减速的迹象,原本热闹的车厢似乎安静了一些。快到半山腰时候,一个急转弯后,我看到了前方的山顶,整座山被一层淡淡的雾气所覆盖,车子依旧在山路上飞驰。渐渐地,雾越来越大,司机打开了大巴车的雾灯和大灯,车速稍稍慢了一些。车子又前行了几分钟,蜿蜒盘旋的山路完全被腾腾雾气所覆盖,能见度不足不足十米,车子依旧在高速行驶(车内超速告警一直在响),此时车厢内变得静悄悄的,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到……
不知过了多久,车子停下来,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众人纷纷下车,长长的呼了一口气,仿佛是在感谢上天的眷顾。
第一个景点是西风台,景点取名于毛泽东那首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上面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雕像,他们站在山顶,指挥着千军万马,谈笑间,英勇的红军已经击溃敌军。
随后我们前往革命先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那边,我们仅仅看到了两个战壕。娄山关附近山上的土很薄,在那层薄薄的土下面就是坚硬的岩石,用简陋的工具挖掘那样的战壕,本身就是一种震撼。
在战壕边上,我闭上眼睛。枪炮声阵阵,一位又一位的同志倒在血泊里,后面的同志又奋不顾身的冲上去。雨还在下,他们的身上沾满鲜血,不知道是敌人的还是自己的。雨越下越大,山间的溪流已是红色。最终,在一军团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指挥下,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山关被攻克。几天之后,在距离娄山关仅五十余公里的遵义召开了具有即使意义的遵义会议。攻克娄山关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往前走就到了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前横刻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手书“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15个行草大字,碑座北侧嵌5.4米长的汉白玉浮雕,雕刻娄山关战斗中红军将领、战士、游击队员跃马横枪,攻克天险的英雄群像;碑座东侧有“娄山关战斗简介”碑文一方;碑体为两根并立的文化石巨柱,顶削为斜尖,状若两把红军刺刀,又象征娄山关群峰刺天,中通一线的险峻形势;碑体二柱,蕴含红军“二渡赤水”、再克娄山、重占遵义的军事行动。碑体二柱的上方分别嵌黑色大理石,南侧雕一面红军战旗,标志红军攻克娄山关;北侧镌刻张爱萍将军长征时作于县境的《西江月.遵义大捷》手迹。
刚走到纪念碑,就开始下雨了,仿佛在祭奠长眠于这里的革命先烈。雨越下越大,可没有一个人打伞,他们站在雨中重温了入党誓词:
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