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廊桥遗梦》
01
美国的,世界的
《廊桥遗梦》改编自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廊桥遗梦》。影片触及到一个敏感的问题――婚外恋。这个问题不光是美国的,同时也是世界为之关注的,有着世界性的思考价值。
《廊桥遗梦》讲述的是生活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的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丈夫和两个孩子外出的四天里,她在家邂逅了问路的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罗伯特,两人从相识、相恋到离别的故事。罗伯特的出现使弗朗西斯卡的命运产生急剧的变化。
《廊桥遗梦》故事发生在美国,导演其实是大胆地还原了人类不可忽视的一种隐蔽的情感――婚外恋。借助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的故事来阐述自己对于这个人类共通的问题的认知。同时,大量使用了表现色彩浓厚的场景展示人物在自我主体性探寻的过程中产生的“撕裂感”。
02
时间之内,心理之外
电影出现了一种紧促的时间感。四天的时间段,向观众呈现了一场纯粹而又唯美的爱恋。
第一天两人相识。弗朗西斯卡被俊罗伯特俊朗的外表和透着洒脱,无拘无束的性格所虏获,一种不可言状的情感从心底生发出来`,她想极力控制,但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已唤醒了那颗早已被家庭琐事淹没的心。第二天,他们相恋了。Ⅴ领裙、浪漫唯美的音乐配合不断闪现的镜头,给影片蒙上了一层浪漫而又神秘的色调。在这样的画面中相拥而舞的两个人已完全置身在世界之外,剩下的只是心灵的放飞。这时,若隐若现的壁炉内的火光映照在两人的脸上,很晃眼,像极了一幅浓艳的油画。
第三天是爱的延续。时间逼到了第四天――相别的时间到了。罗伯特站在客厅的窗户前静静地望着远方。远处的小楼和朦胧的夜色束缚了他的视线,也暗示了他的爱恋将会受到阻碍。
最后的烛光晚餐预示着最后的晚餐。
时间感的确立,交代了一种爱的紧迫感,使得电影充满魅力,剧情在充满张力的同时,也令观众无法不为之感动。
03
多角度的叙事风格
影片首先让弗朗西斯卡的一双儿女作为故事的“引述者”,查看母亲的日记引入故事,使得故事的基础更加趋向真实性。在满足了观众对日记的偷窥心理的同时,影片也切换到了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再现故事的过程,即完成了从故事的线索提供者到故事的直接参与者这样一种转换,且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转换。这样巧妙地做了一系列转换,不仅使故事的可信度大大增加,而且体现了导演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04
影片里的象征意义
电影的成功不单单是叙述了有着残缺之美的爱情故事,还因为它里面所渗入的象征意义。
弗朗西斯卡是所有跌入世俗琐碎中的中年女性的代表。平淡的婚姻生活早已消磨了她的生活激情,可心底的“美丽的少女梦”的因子还隐藏着。无法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乐趣,希望摆脱琐事困扰,所以她邂逅罗伯特后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却又不得不面临现实,回归家庭,成为现实的俘虏。弗朗西斯卡身上承载了很多中年女性所遇到的问题:她们希望逃离现实生活,让心灵得到短暂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深知这样的行为是为道德不允和现实所不容的。
罗伯特是对女性尊重,对爱情坚定、执著却又懂得分寸的男性代表。他的这种性格特征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其超越了爱情本身的自私,放大了人物所具备的善良诚实的美德。
两个人因廊桥相识相恋,因家庭离别,又因廊桥而梦里相守,死后相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座别致的廊桥就是爱情的象征。
05
痛苦的抉择
电影最后“雨中别离”是最令人抹不去的一幕。大雨倾泻而下,透过迷蒙的车窗,弗朗西斯卡看到了站在雨中的罗伯特,两个人在雨中相视一笑,此时所有的言语都化作这静谧的一笑。雨中的罗伯特是痛苦的,车内的弗朗西斯卡内心在激烈地挣扎着。这场大雨不只是雨,它是一种清醒剂:弗朗西斯卡紧握住车门的把手又放开手,这一刻她的理性与情感在相互搏击,最终理性战胜了情感。让爱的欲火止于此,选择回归家庭。
至此,电影完成了它所要揭示的主旨:
四天怀念
四天的爱胜过一切
在无路的林中有欢乐
我把爱献给家庭
最后把剩下的献给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