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看《万万没想到》序言的时候,脑海中第一时间什么是“元认知”思维?自己对知识的来源是否有认真思考从哪来,知识是否正确?
这是第一次接触到“元认知”的概念。
一、“反常识”思维
人们更容易接受煽情的内容,容易被这些内容感动从而捐款帮助有需要的人,而冷冰冰的数字,并不能打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些是文科思维,从情感思考问题,没有更深层次的见解,理工科思维指导我们从理性思维出发,从理论出发,而不是凭相当于。
二、别想说服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符合自己观念的说法,与自己观念相反的说法,就会进行排斥,甚至不会对这些说法作出理性判断。仔细想来,身边的人也有是这样的,对于自己的想法不管对错,坚持到底。
既然我们容易进入一个观念阵营中,被自己的观念蒙蔽自己寻找正确的知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从知识的源头出发,尽量避免错误观念的输入,严谨科学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改变想当然的做法。
三、真理追求者
有时候自己也会陷入这里面,跟人辩论是非问题,但往往到了后面就不了了之了。之前的工作,就是专门挑别人的问题,对报告进行审核,然后跟报告编写人辩论哪里错了,是概念的错误,还是常识的错误,时间久了,看什么都要找茬。
现在,明白到我们并不需要为了讨论而讨论,也不需要去纠结一些没意义的事情。有不一样的观点,我们可以采取求同存异的做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双方的观点。
四、坏比好重要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坏比好重要呢?作者举了一些例子说明了这一点。我们都会害怕损失,记住的也是自己损失了多少,而不是得到了多少东西。
有一个例子,是说看到一篇好文章,我们通常只是点赞或者什么都不说,而当这篇文章的观点跟自己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就会发出激昂的评论,然后就开始一系列的负面评论。我在生活中有时候也是这样,看到一篇文章,只能说出好,就说不出好在哪里,但如果看到一篇不喜欢的内容,就很容易找茬,就好比不喜欢一个人,他做什么都是错的,喜欢一个人,怎么样都是对的。
五、最简单概率论的五个智慧
生活中有很多都是随机概率,在不知不觉中总是希望可以通过这些随机数据得到一些规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是,同样的套路,可能有人能够成功,有些人,只能失败。
这里说到的概率论,跟成甲老师《好好学习》中提到的概念类似,都是说生活中有无数的随机概率,就算我们套用了成功人士的步伐,我们或许也不会成功,因为我们不会遇到当初的那个偶然因素。既然如此,我们参照别人的成功案例,是不是有可取之处呢?成甲老师的说法是,投资大概率事件,避免小概率事件,终会有回报。
六、一颗阴谋论的心
刚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就在想,阴谋论?是指什么阴谋论呢?看完全文,才了解到原来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了去找规律,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总是会扯到“阴谋”两个字,似乎不以“阴谋”为目的的事情,那就是不可能的事。可是,什么都扯上“阴谋论”,不累吗?
用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不需要过多的考虑,也不用去揣测对方的意思,这样是不是更容易满足?毕竟,知足常乐呀~
七、桥段会毁了你的生活
感觉这个“桥段”,跟之前说过的“概率论”有点联系,作者从电视、电影着手讲述“桥段”的运用,有人专门做了一个网站统计电视电影中运用的“桥段”,从而判断哪些是常用且受欢迎的,哪些属于被用滥,需要避免的。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概率的统计,大概率事件说明受欢迎,编辑喜欢这个“桥段”。
我觉得如果看电影电视的时候,过于去探究“桥段”这回事,会不会失去很多乐趣呢?就好比我不喜欢看都市感情剧,总觉得剧情不是你爱我我爱他他爱她,就是婆婆妈妈互相斗气,再来各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各种桥段玩的不亦乐乎。正是由于看多了这些电视,就失去了看电视的乐趣,也不再有追剧的冲动。
八、健康的经济学
选择了拿钱换健康,必然是要承担这个后果带来的风险,无论是大还是小,我们只能接受。
当然,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衡量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九、核电站能出什么大事&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
感觉这两章的内容,作者都跟前面的概率结合起来了。核电站带来的危机,跟其他带来的危机相比,概率要低一些,不能仅仅因为核电有可能带来癌症就毫无缘由的排斥它,应该让理性思维去思考核电的可能。同样,对于市面上的一些励志类畅销书,需要去思考它存在的价值,这些畅销书作者的成功之路是否存在可复制的可能性?普通人按照这条路成功的概率有多高?
看待一件事情,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利用统计学去分析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有多大,然后再去思考自己该怎么做,而不是人云亦云,毫无主张。
十、匹夫怎样逆袭
文章中举了好几个例子阐述了匹夫是怎样逆袭的,看到了作者提到龟兔赛跑的精神,想到最近在跟一位老师学习理财,她就一直强调我们现阶段只能用龟兔赛跑的精神去跟有经济实力的人比赛,有钱人因为有钱可以学习兔子,慢悠悠的晃荡,而我们只能学习乌龟,一步步前进,不能妄想着走捷径,只有把基础扎实学好,才有超越兔子的可能性,就跟文中的失读症患者一样,虽然他读的慢,但是他读的精,可以精确掌握一种技能,这正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十一、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一万小时定律在最近特别流行,倡导着在一个领域持续不断练习一万小时就能成天才?通过这个章节以及之前看成甲的书,都可以知道,盲目的一万小时不仅不能成为天才,还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
不论一万小时定律是否真的可以造就一个天才,但是,我们可以在跳出舒服区后,尝试着去进行刻意练习。
十二、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从小,我就毫无想象力,最怕的就是写需要发挥想象力的作文,这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呀。
作者从多个角度阐述想象力的各方面运用,突然想到今天在得到听到的一个音频《五年后什么最好卖》,虽然这篇文章看起来跟想象力没有关系,在我看来,还是有点想象力的,从思考过去的五年,想象之后的五年生活中,什么对我们来说,影响会更大,更广,而这些想象并不是相当于的,所以,同时,也不是自由的。
十三、思维密集度与牛人的反击&上网能避免浅薄吗?
看的过程,想到了《好好学习》中强调的慢下来,慢成长,不追求快速,一本书要读懂读精,把作者的精华都吸收过来,这点我觉得跟万维钢在文中关于思维密集度提到的一样。至于上网能避免浅薄吗?我觉得需要客观面对,上网可以快速知道一些信息,但是,无法避免的是干扰太多了。
无论是思维密集度还是上网信息干扰多,我们都需要有对自己的自控力以及专注力,正如巴菲特说到的,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专注力,专注力让他可以专心于股票投资,不受其他领域的干扰。我们需要的也是这个。
十四、高效“冲浪”的办法
现在都讲究碎片化学习,出于对时间紧迫性的压力,很多人都在追求高效学习方法,但是,高效的意义何在呢?是囫囵吞枣,还是精工出细活?
在我看来,对待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做法,一些娱乐性八卦新闻,一般都是采用标题党的做法,一晚带过,其他的一些干货内容,采用的就是精读方式,甚至还会做笔记等等。
十五、笔记本就是力量
文中说到作者在物理课上记笔记的场景,想起来自己大学学习聚合物加工工程和材料导论课程,上课从来不记笔记,都是听老师讲课,在书上画重点,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成笔记。最后,也是这两科的笔记很受同学欢迎,甚至有同学出国还跟我借笔记参考,现在偶尔翻开看看,还是挺佩服当初的自己!_
看到象棋大师下盲棋的场景,之前阅读《刻意练习》时就看到了练习盲棋的方法,在看到这章的时候,将两个内容结合起来,瞬间明白了刻意练习的意义,练习需要带目的,而且是能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正如易仁永澄老师提到的“心理表征”一样,提起某件事,脑海中有那幅画存在,所以,专家看到一件事情,可以透过本质看问题。
十六、用强力研读书
看了本文才明白,为什么之前看了那么多的书,看完过后,什么都不记得,原来我是不会读书,相信如果是我看《卧底经济》这本书,也不会看出“稀缺”这两个意思。无论是看文章还是看书,只是通篇读完,读完了就没事了,也没想过写读书笔记,嗯,也不会写。直到开始参加知识萃取营,开始写简书,慢慢将学到、看到的信息向外输出,不再是以前的只输入,没有输出的过程。
十七、创新是落后者特权:三个竞争故事
日本人接受了美国人不认可的分权管理,以及对质量的管控,提出了因为落后,所以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勇往直前。很多时候,当我们自我膨胀,就会开始抵触一些反对的意见,或者是跟自己不符合的想法,这点作者在前面提到过,而落后者,之所以会去创新,恰恰就是因为什么都没有,不怕失败,领先者顾虑多,担忧也多,瞻前顾后。
可能是因为从事品质相关的工作,对文中提到的日本人重视质量管理很有感触,现在一些制造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会去重视质量,应该说不去重视细节,不能影响交货日期。所以,一直以来都日本人重视质量管理这点非常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