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钱钟书的围城,对其中人物形象印象不深。倒是记住了一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但一直对钱钟书与杨绛式爱情、婚姻和家庭很好奇,更向往。
端午假期,去大笨蛋的城市,虽然高铁,路上还是有3个小时,预计着借一本不厚不重的书在车上看。《我们仨》在想看书单中已经躺了太久,第一次使用图书馆的预约功能,第二天竟然就收到了预约成功、前台取书的通知,好感加一。
书不厚,总共三章,结构却很奇特。
第一章 我们俩老了,2页;
第二章 我们仨失散了 43页;
第三章 我一人思念我们仨 130页。
杨老的生活,闲淡而舒适;杨老的文字,朴素而独特 。
从梦开始了讲述。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
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人什么时候最孤独呢?可能是毕业后一个人的出租屋,除了猫咪再没有可以一起吃饭的了;也可能是看到了超好笑的笑话,大笑后却没有可以分享转发的人。在我想来,最孤独的时刻,莫过于黑黢黢的深夜,当你莫名醒来,周围静悄悄,好像除了黑夜就只剩你。这种时刻,哪怕是火车的鸣笛声、室友讲的梦话、狗的叫声都会让你感到欣慰吧。
只这一个梦,我见到的是钱钟书于杨绛的重要性。陪伴在一起时,可以开心的一同散步,说说笑笑;离开后,周围弥散的是无尽的漆黑和孤寂。只要找到了梦中消失的钟书,就能一起回家。
钟书并不为我梦中的他辩护,只安慰我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看着老人的时候,总会好奇自己老了的模样。满头银发,早晨或黄昏跟自己的老伴在公园里搀扶着遛弯,挺好。当我老了的时候,还有一个人肯认真的听我唠叨梦中的景象,化解自己的担忧,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