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关于育儿我能和大家分享些什么,其实说到“育儿”我主动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自我阅读,尤其是心理方面的书籍看的多了,开始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人本身,放在情绪和生命体验上,我觉得这算是对我在亲子关系中获得的最大的帮助。今天我就这个点和大家做些分享。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生孩子?”在我以往的沙龙或者课堂里,答案总是很难脱口而出,并且五花八门甚至有些草率,大部分人明确的表达过自己从未思考过,也不清楚到底为什么。这个问题最大的作用就是让父母开始“觉醒”,我们为人父为人母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是如何体现这些理念的?我们是否已经深思熟虑地制定好了教养策略?如同企业家管理企业一样,我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效果不佳,我们有没有特意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愿不愿意花时间调整和改变自己?
面对孩子,我经常会感受到她就像一个小小的我,和我有一样的期盼、希望、兴奋、想象、创意、感觉、体味一切的能力,然而我常常受到自身思维模式的局限,不知不觉的会讲大道理,好为人师,以过来人的态度,生硬的扼杀了她体验未知的权力。渐渐的我感受到每一次对孩子的“纠正”都是对孩子内驱力的抹杀,因为我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于是从不会去检验我的想法、信念、价值观甚至假设,而僵化的期望孩子能按照我们既有的想法去表达自己。我常常问自己,我想要培养怎样的孩子?我想要成为怎样的父母?我们经常数落孩子不听话,那我们是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吗?我们期望孩子能独立自主,能自强自律,可是我们真的有朝着这个方向培养孩子吗?很多父母说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行,但嘴上说的和行为是一致的吗?
无论我们想要培养怎样的孩子,作为父母,我建议第一步要学会“觉察”,觉察自己的行为,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孩子感受的观察,反观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是否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培养。举个例子:甜宝上学后特别喜欢买学习用品,尤其是笔和橡皮擦,看到喜欢的好看的就要。开始我还能满足,当发现她买笔基本上来不及用的时候,我就开始试着和她交流,甚至强行阻止她购买,那段时间我持续观察她的购买行为,甚至对她所买的文具的类型和款式进行研究,我很好奇,是什么吸引她如此难以自控的想要拥有超出自己使用范围的物品。直到有一天,在和甜宝关于自控消费的对话中我理解了她的行为,在她的身上我发现了自己也存在对某一物品的痴迷,比如衣服,比如化妆品,比如口红。所以当我和她讲道理“不要过度消费,用完再买。”而我自身的行为又是接纳和允许自己无节制消费的,她又怎么可能照我说的去做。如果我说的是真的,那为什么我自己做不到,而且我也很清楚,购买到自己喜欢的物品时,我是愉悦的,感受是好的。是这种好的感受让我很难理智的停下来。有了这个深度觉察,我才能明白如何引导而不是阻止孩子的行为。
从对真相的“觉察”中,我似乎找到了一个万能引导法则,那就是想要孩子呈现某种行为或者状态,要从感受出发,激活孩子对事件自发的内在行动力,只要打通这个渠道,就能轻松的实现孩子的自我成长。这方面我尝试最多的地方就是对孩子阅读和学习力的培养,意外收获就是孩子拥有足够的专注力。甜宝第一次接触二胡的时候,是在四岁时,我发现一家不错的二胡机构,如何让甜宝自发的喜欢上学习二胡,就是我需要动脑筋的地方了。我观察了在机构练琴的孩子们,越是练的好的,越是愿意多练一会儿,越是专注练习的孩子,越是学会的快,突破的快。所以那种“我很厉害”的感受让他们越来越自信,而我发现这种自信的后面是对老师专业性的无限崇拜,让他们认为只要跟着老师学,自己就会变的很厉害。所以我开始创造机会带甜宝路过机构,尤其是老师在拉二胡的时候,驻足聆听,甜宝被老师的琴声吸引,会拉着我的手走进机构,坐着专注的看哥哥姐姐们和老师一起准备比赛曲目。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对学习二胡产生兴趣,虽然我默默的促成了她学习二胡,但我内心也并不是非二胡不可的,所以甜宝感受到的是她自己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这份学习力是来自她自身的,为后来学习中遇到的枯燥以及如今的坚持都是有很大帮助的。这就是内驱力的产生,让孩子感觉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是我自己的决定,我需要为我自己的决定负责。再比如关于做家庭作业,很多沙龙里的家长都反映孩子不主动做作业,而我觉得问题不在于主不主动,而在于孩子有没有明白为什么做作业,感受不到作业对学习的帮助,我在甜宝一年级的时候会和甜宝一起分析老师为什么今天要布置这项作业,开始我分析的多,到后面就我听甜宝自己分析,并且很少纠正她的分析结果,甚至对于她觉得对她没有帮助的作业,也允许她有做或者不做,当然也会提出我的建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尽量发现作业的有效性。这个过程中,甜宝首先能感受到作业不是非做不可,自然没有了压力,其次对每项作业有了清楚的方向认知,自然完成的时候更有目标性,对自我能力也是一次很好的检查,真正把作业的作用发挥出来。最主要,做作业的感受是正向的,是她自发的,她能感受到自己拥有权力,能感觉自己在掌控作业,那种真正是“我在做作业”的力量感,让她觉得自己很棒,很容易获得成就感,自然越做越有兴致,也为后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提供了原始养分。
内驱力是培养孩子自律行为的源头,力量是被好奇心,兴趣,热情,人生使命,信仰等所驱动。内驱力是孩子与生俱有的,大部分孩子没有发展出来,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外驱力过剩的影响,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掌控的意识,类似于反正我说什么做什么都要通过你同意,索性我只做你说的,但人始终是要经历自我发展的,当自我意识逐渐强大,而行为模式又长期在外驱力的作用下,想要发展自己的孩子首先要通过“叛逆”推翻外驱力作用,再建立完整的内驱力,不但方向上容易极端,行为上也会因为力量不足而自我消耗,纠结、焦虑甚至抑郁。加上父母在掌控力受到威胁的恐惧后,又极易加大外驱力作用,单方面加大对内驱力的压制,孩子更难自律成长。既然早晚孩子都想要发展内驱力,都是要做回自己的主人,而我们本就希望孩子能独立自主,为何不从源头帮助孩子呢。相信每个父母都是愿意满足孩子成长的,都是希望为孩子提供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只是我们没有经受过系统的培训,不得不局限于自身的能力范围内,所以教育是长期持续的话题,想要培养拥有内驱力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成为拥有内驱力的父母,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要重要。想要孩子成长,父母首先不能放弃自我成长,提高认知,打破传统思维,关注人本身,关注感受而不是简单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我们自主的走在学习的路上,就是在有效的给孩子做自我成长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