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阅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之后,受到了很多启发,特别是其中的“补偿心理”概念,让我醍醐灌顶,感慨万千。最近我一直在反思我的过去,我的生活。
思考之后,我才发现:补偿心理无处不在,正是我们的的补偿心理方式成就了现在的我们。
无处不在的补偿心理
什么是补偿心理?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你是不是经常完不成目标时,就忍不住自责后悔?
你是不是不断的买书,但是却很少看?
你是不是心情不好时就会吃吃吃,买买买?
你是不是因为在外打工很少见孩子,于是回家后就加倍的疼爱孩子?
……
所有的这一切行为都是补偿心理作用的结果。
你正是通过自责后悔这种补偿心理,证明自己还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不是无可救药、甘于堕落的人,因此内心的焦虑得到缓解。
你正是通过不断的买书来证明自己也是一个喜欢读书、喜欢学习的人,以此来缓解不读书带来的焦虑。
你正是通过吃吃吃,买买买带来的快感来补偿你的心情不好。
你正是通过加倍的疼爱孩子这种补偿行为,来减少自己长期不看孩子产生的愧疚。
所谓的补偿心理,是指当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阻碍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时,人们设法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以现在的成功体验去弥补原有失败的痛苦。 简单地说,就是用成功代替失败,让自己情绪及认知合理化,以避免内心焦虑。
通过它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补偿心理的条件、目的和方式:
1、发生条件:面临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解决的失败。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我举个例子,我在摆一个积木造型,虽然我一开始失败了,但是经过我的努力,我最终成功摆出来了,这时候我就不会出现补偿心理。但是假如这个积木造型很难,我摆了很多次都没有摆出来,我开始觉得这个困难我无法克服了,这时补偿心理就开始出现,发挥作用了。
在这个过程中,简单的失败并不会让我产生补偿心理,我通过努力就可以成功。但是当我面临的问题我认为无法通过自己来解决时,为了缓解失败带来的挫折感、焦虑感,补偿心理便开始出现,发挥作用了。
2、出现的目的:化解焦虑,使内心重新回到平衡状态。
补偿心理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我们的心理出现了不平衡,充满了焦虑。而这种焦虑状态通过正常的途径又得不到解决,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于是补偿心理机制出现了,通过它人们重新回到健康状态。
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发生了一起抢劫案。劫匪们挟了人质达130。但是在解救的过程中,人们惊讶的发现这些人质竟然向着劫犯,不愿与警察合作,比如警察使用催泪瓦斯逼得劫犯投降,人质甚至坚持要求抢劫犯先走,以确保劫犯不会遭到警方的射击。而人质的这种向着罪犯的心理现象就是后来著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人质之所以向着罪犯,其实就是补偿心理在发挥作用:在被挟持的极度恐慌中,人们的内心为了化解这种焦虑,开始合理化犯罪者的行为,当认同罪犯行为时,他们的焦虑自然就减少了,于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出现了。
再比如说们经常出现的后悔、愧疚、懊恼等心情,其实这都是一种补偿心理,通过这些心理情绪,我们缓解了失败造成的挫折感、焦虑感,让人们的心情恢复平静。
3、运用的方法:合理化失败,让自己显得成功。
面对无法扭转的失败或挫折时,我们总会被这种失败或挫折带来的焦虑所笼罩,但是我们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解决办法。
比如我们长的比较矮小,总被别人嘲笑,但这种生理缺陷问题又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长高,那怎么办?难道就要被这种焦虑这么死?这时补偿心理就开始发挥作用来,它会让我们自己觉得矮其实有很多优点,高有很多缺点,于是这种焦虑就会大大减少来。又可能我们会发展出另一种补偿心理:别看我矮,但是我比你厉害。于是我们会更加努力的学习、运动,让我们成为一个比那些高个更优秀的人。
所以,当我们面对那些客观上无法克服的失败时,我们会改变我们的认知方法,或者通过别的方式来弥补失败,总之弱化失败带来的打击,减少失败带来的焦虑,从而让我们的内心又恢复正常水平。
我们的补偿心理方式决定了现在的我们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补偿心理方式,正是面对失败时我们选择的不同补偿心理方式,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但总的来说,补偿心理通过两个方面来影响我们:
一、补偿心理出现的时机
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往往首先采用的是勇敢面对失败,争取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克服失败。
就拿下棋来说,一开始人们下棋输的时候,人们会不服,于是人们会开始认真思考,甚至努力学习,争取下过对方。但是最终他发现:无论他怎么努力,都下不过对方,这时他就面对了一个无法克服的失败,开始出现心理补偿了。
虽然,人们最终都出现了补偿心理,但是这个补偿心理出现的时间点却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经过万般努力,使尽各种方法,最终才承认失败,才开始采用补偿心理。这种人面对失败可能比较少,因为大多数时候失败经过他们的努力都能克服。
而有的人呢,没经过多少努力,输了几次就开始采用补偿心理。这类人也许并不是他们能力不行,只是他们太容易放弃了,所以他们的人生充满了失败,只有不断的通过补偿心理来自我安慰。
二、补偿心理采用的方式
补偿心理虽然有很多,但是大体可以分为积极的补偿心理和消极的补偿心理。
这两种补偿心理的区别在于采取的补偿方式是积极的,有价值的,还是消极的,无价值的。
积极的补偿心理可以让人变得越来越强大,使人的的价值感不断提升。而消极的心理补偿则无利于人的成长,反而容易导致的退步。
比如抖音上一个无臂女孩杨莉,4岁时因为碰到高压线导致双臂被截肢。但人家并没有消沉,后来以高分考入了安徽工业大学,现在成了一个网红,经常在视频中看到她用两只脚玩手机、切菜、吃饭等等,乐观积极,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而有的人面对这种残疾呢,可能就意志消沉,转而发展出厌世的补偿心理,整天躲在家里,看不到那些手脚齐全的正常人,也就减轻了自己残疾的焦虑。这种消极的心理补偿虽然也让人获得了心理平衡,但是对于人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增加人的任何价值。
积极的心理补偿通常是承认自己这方面的不足,转而通过另一方面的补偿价值来抵消自己的这方面不足。而消极的心理补偿通常是不敢承认自己的不足,总是想通过掩饰、逃避等方式来营造一个虚假的自我,这个过程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只是在自我欺骗,自己说服自己是完美的,是成功的。
那些习惯采用积极补偿心理的人,人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因此也就越来越优秀。而那些习惯采用消极补偿心理的人呢,终日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于是相对的也就变得越来越差了。
人们为什么会采用消极的补偿心理
既然消极补偿心理从长远来看对人是无益的,那为什么人们还采用这种补偿心理方式呢?
这是因为消极补偿心理见效快,容易实现。
我举个例子:
对于身体残疾的人来说,如果他们采用用逃避补偿心理的话,他们可以宅在家里,玩游戏、看小说,在虚拟的世界里耀武扬威,体验着那无所不能的成功感。这很容易就能实现,躺在床上都可以做到。
但是如果他要采用积极的心理补偿方式,那么他就要很多了。他要付出比正常人都要多的努力才可能达到跟正常人一样的水平。这种艰苦付出的过程很多人可能就无法承受。
所以当面对困难时,人们很容易陷入消极的补偿心理方式。这就像正派和邪派功夫,邪派功夫修炼速度快,但隐藏的问题也大,有各种副作用。正派功夫虽然修炼的慢,但是一旦练成,终身受用。生活是公平的,你付出的多,将来收获也就多,总想偷工减料,那么将来你的人生也必然是偷工减料的人生。
如何培养孩子积极的补偿心理机制
虽然人产生补偿心理是天生的,但是选择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补偿受后天的影响很大,因此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意义重大。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不服输性格
补偿心理的产生正是因为我们承认自己失败了,所以为了弥补这种失败带来的自尊打击和焦虑感,于是我们开始产生了补偿心理。
但是,即使我们失败了,如果我们有不服输的性格,我们在这方面承认自己失败了,我们也会想通过别的方面赢回来,这正是积极补偿心理产生的条件。而如果我们没有不服输的性格,失败就失败了,无所谓,我们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在别的方面赢回来的思想,当然也就只能通过少参加竞争这种逃避心理来避免失败了。
所以,有没有不服输的性格对于我们选择积极的心理补偿有重要作用。
其次,教育孩子关注问题,而不是过多的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总关注情绪时,我们先想到的是如何抚慰情绪,让心情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我们采用的都是见效快的补偿心理,而见效快的通常都是负面的补偿心理。
比如见到孩子跟父母叛逆、顶嘴,通常习惯采用的方式就是跑到自己的屋里,把门一关。这样他们跟父母之间的矛盾虽然暂时得到了化解,孩子的心情尽快得到了恢复,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所以下一次双方仍然会继续斗争。而如果父母引导孩子暂时放下情绪,越是遇到问题,双方越是应该好好沟通,那么这种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最后。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水平
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开始自我检视自己的补偿心理机制,然后想调整自己的补偿心理方式,这就是自我觉醒的力量,因为我们提高了自我认知的水平。
我们可以教育孩子“补偿心理”这个概念,然后在日常生活中指出孩子的负面补偿心理,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时间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日醒三身”,察觉自己的心理状态,看清自己的行为选择,避免做出负面补偿心理的选择
以上方式同样适用与我们父母自己,不要光想教育孩子,也思考下自己如何学会积极补偿心理。
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许会觉得不错,因此会想收藏转发,其实也可以算是补偿心理。道理就跟你光买书不看书一样,就好像你通过收藏转发来就掌握来这个知识一样,以此来缓解你没有把这知识理解掌握的痛苦。当然现在看来光这样做没用,你收藏了太多的文章,但是你真正掌握理解并运用的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