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本来是太阳病,医生用治阳明的办法来治,导致每天下利十多次,完谷不化,心下痞满,腹中雷鸣,医生以为心下痞满是下利没有下完,于是继续用下药,导致了心下痞更厉害,这种情况,张仲景就是用了甘草泻心汤(炙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
甘草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甘草为四两,也就是把甘草的剂量加重,补虚缓急,张仲景的这种加减法,提示我们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是可以重用甘草的,重用甘草的目的就是补虚缓急,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是可以加补中,缓急药的,不一定仅限于甘草,只是补中缓急药都是可以加用的。
《金匮要略》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十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同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戛,甘草泻心汤主之。
在《金匮要略》里面甘草泻心汤是用来治疗狐惑病的,什么是狐惑病就是眼睛、口咽喉、生殖系统三联征的病证。对狐惑病的解读,通常解读为湿、热、毒壅滞引起来的,重用甘草主要就是清热解毒。
半夏泻心汤在我们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加清热解毒药。张仲景就是重用甘草来清热解毒,那么我们也可以不用甘草,把甘草换成别的清热解毒的药。我们常说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复发性口疮,有的时候,我们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疮的时候,并没有把甘草的量加大,而加用了其他清热解毒的药来代替大剂量的甘草。
我们在使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有一个重要的指征就是舌苔腻,而大剂量的甘草是不利于腻苔的消退。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大剂量的甘草换成其他清热解毒的药,用这样的方法来变通。
那么,当时张仲景为什么要用大剂量的甘草来清热解毒,而不用别的清热解毒药呢?每个医生都有他的长处,每个医生也都有他的局限。再说了,当时可选用的清热解毒药真的不多。张仲景用药的总数好象是八十多味,而我们现在用药的总数,随便一个药店,至少也在两百味以上。
《伤寒论》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三两,甘草二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斤,大枣十二枚。
黄连汤是把半夏泻心汤中黄芩换成了桂枝,黄连的用量从一两变成了三两。我们读了这个方剂,给了我们启示,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是可以去掉黄芩的,也是可以加用桂枝的。
《金匮要略》里《呕吐哕下利病》篇附方(二):《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一两,半夏半斤。
黄芩,人参,干姜,大枣,半夏这五味药是半夏泻心汤里有的,说白了,黄芩汤就是半夏泻心汤把黄连换成了桂枝。当我们读了黄芩汤这张方剂,我们可以明白,半夏泻心汤在使用过程中是可以去黄连的,也可加桂枝的。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把黄芩换成桂枝就是黄连汤,把黄连换成桂枝就是黄芩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