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给出童年人生态度形成的2个问句,那就是“我是如何看自己的,我好吗?”“我是如何看别人的,他好吗?”由此奠定成人的人生态度底层代码,写就成人的人生剧本本色演出。
那么,面对这两个基本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试着给出答案。
故事里的蛤蟆先生,童年延至成人,看自己是不好的,玩的是受害者心理游戏,表现为“我真不幸、可怜弱小的我、不论做啥都要爱我”。与此同时看别人是好的,认为别人玩的则是施虐者心理游戏,表现为“我抓住你了笨蛋、你太让我失望了、我怎么敢”。
这些都是理论高度概括,需要用我们回顾自己经历,来印证一下看看是否真的如此。
先说说如何看待自己的吧,借此回忆一下过去的故事,看看弱势情绪这个儿童自我状态,如何形成人生剧本。
5岁前事情记得不多,印象中有次被大姐带去村里磨面房玩,瞌睡后被放在一个小房间床上,醒来后陌生环境空无一人,放声大哭很凄惨。这应该是“弱小可怜”弱势心理比喻例子。
后来初中时候,已经出嫁的二姐看我穿的脏兮兮,曾给我做了一身新衣服,不过我不愿意穿,理由是“学习不好穿新衣服扎眼”,心里希望衣服弄的旧些才好穿,事实上初中学习成绩还是很好的。这是比较敏感的反应。
小学时候开始体会到人际关系冲突,记得有次与同学闹矛盾,借着玩耍机会主动和好了。中学学习还不错,有过两次与人吵闹的弱势经历,没有胆量进行身体对抗,只是嘴上没有服输,说着不服话语,这个属于“弱小可怜的我”例子,这似乎是后来遇事发脾气试图气势压人的防御模式来源。
小学是在本村读的,低年级时候上晚自习,有段时间负责领着邻居女同学来回,受到肯定。夏天时候经历一处上坡,恰好一侧有棵椿树,掉下好多瘆人的蛰剌毛虫子,每次独自赤脚经过吓得胆战心惊,后来似乎穿上凉鞋就大胆了些,慢慢知道穿鞋子是个好对策。
这又引发自己一个心理特征,那就是“学习慢”,主要特指学程序性东西比较慢,即动作记忆学习差。例子非常多,例如小学学骑自行车,高中学跳鞍马,大学学体育长拳,还有后来学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开车等等。这些都学会了,但过程缓慢,好处是学的有感悟,坚持能力还是可以的。
可以说,“我真不幸、可怜弱小”这些想法,属于儿童自我常有的体会,并不稀缺。由于学习成绩好与学习动作慢,这些综合起来,又是体验矛盾的过程。
至于“无论做啥都要爱我”更多是小孩子耍赖、撒泼、闹事,这个特点也有,但似乎不明显。小学有次午休睡过了头,责怪母亲不及时喊醒,埋怨不已,迟迟不敢去学校,被逼无奈还是跑去上学。有次坚持跟随大人步行去走远方亲戚,又哭又闹还是成功了。后来读高年级小学,搬家后距离学校近多了,会早起来帮母亲推磨,甚至出现过听错预备铃,跑到学校没开门又跑回来继续帮推磨故事。偶尔也会在兄长姐姐帮忙推磨时,会学耍赖不起,不过更多自觉“懂事”的多。
这些小时候故事,总结起来对自己的态度,大致有弱势情绪的儿童自我状态特点,以“可怜弱小的我”为主,而“我真不幸”与“怎么都要爱我”不算多。“我好吗”的答案总体而言还是正性的,因为学习成绩好提高自我价值感,学东西慢与弱小感会打击自我价值感。
影响更多的,感觉是如何看待他人,这是导致情绪管理与定力培养的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