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一课程比较多,所以我和Y很少私下见面,更多的是在网上交流,就算偶遇,也就是打个招呼,远不如在网络中熟络。我是一个比较开朗,自来熟的人,但是面对Y,也只是远远看着他,不会有多的语言与举动。这大概是因为Y严肃起来给人一种不能靠近的感觉,而在网络中,我们只凭文字交流,也就多了几分亲和。
刚开始我们的交流,大多停留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因为我是女生,所以男生宿舍的情况很难掌握,导致班级的男生宿舍经常在脏乱差排行榜上榜上有名,Y经常拿这些名单来“批评”我,那会儿我很是“烦”他。直到后来,我们因为一首歌而有了共同语言。那时的我很迷恋民谣,歌单里几乎都是,睡前会在耳机里播放好久,恰好Y在群里分享了一首名叫遇见相似的灵魂的歌,名字很吸引我,我便点了进去,这首歌就成为了我的单曲循环。晚上聊天时,说到这个,Y也来了兴趣,给我推荐了歌手陈鸿宇。坦白说,那时的我并没有对Y有其它想法,但却莫名相信他,鬼使神差地将陈鸿宇的歌听了个遍。说来也奇怪,或许这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从那之后,我们网上的聊天似乎更近了一步,开始慢慢了解他的情感、心情,语言也更加亲昵,渐渐对对方也有了昵称。我们似乎成为了好朋友,但似乎也不是,因为在现实生活,我们很疏远,完全不像听同一首歌,一起聊情感、聊理想的人。
真正我们像好朋友聊天,是在一次迎新晚会的排练后。那时我是体育部成员,他是组织部干事,迎新晚会需要每个部门的新生出一个节目,而我也是我们部门的负责人。在一次排练之后,恰好遇到Y和一个学姐,顺路也就送我到了宿舍楼下,互道了再见后,我正准备上楼,却在楼道上接到了一个电话,是Y!
“我还欠你一顿饭,不如我请你吃烧烤?”他发来邀请。
说起这顿饭,还是我好久以前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Y还当真了。其实以我的“懒性”,这种时候,离宿舍只有一步之遥,我是断然不会再出去了,心里这样想,嘴上却吐出个“好”字。
“那我等你,就在你宿舍楼下。”
我挂了电话,叮叮咚咚地跑了出去,心跳也跳得快了,也不知道是因为跑的原因,还是“我等你”三个字,或许是因为,这是我们作为朋友的第一次“约会”。
我在宿舍门口停了下来,理了理头发,Y站在路灯下,穿着一件简洁的衬衣,昏黄灯光的映衬下,他的脸部线条更加清晰,我似乎还是第一次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打量他,回想起我们在网上聊的种种,除去班导和学长的角色,他也只是一个简单的大男孩而已。
“哈啰!”,我招呼着走过去,“我们去哪里吃呢?”
“跟我走!到了你就知道啦。”
Y冲我笑,大步向前走着,我小跑跟上他。
“师兄,这次你请我,那下次我请你呗!”
夜晚的校园仍然是闹热的,人们结伴而行,欢声笑语。两个人的相熟好像并不难,吹同样的晚风,路过同样的小店。18岁少女内心的悸动也是如此简单,寥寥数字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简单到,连她自己都意识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