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不是单单一时半会突然间生的病,想生病也是很难的,是用很长时间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良身活理念,有的过着心火燎旺,玉石俱焚伤肾精的熬夜生活,有的不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按节气作息,有的为了减肥不吃主食只吃寒凉的水果,等等
生病了就焦虑看医生,看医生后还过着以前的生活,病就反反复复,特别有点对中医有信心的就去看中医,喝过一段时间,还是和原来一样该是怎么样生活还是什么样生活,病也没看好,就怪中医不好。就连喝的药还是医院煎好了的,曲黎敏老师说:殊不知,没时间煎药就没有时间疗愈你身体里心与身的健康。
1.就说医院用的是不是陶瓷罐。金属材料熬制的药就多添置了一味重金属的材料,就改变了原本医生配伍的药性。
2.一个病一个器皿,用了别人的器皿就把别人的病过给了你,用同意的器皿熬出药,就把其它别人熬制的药性熬了进去,等与把别人的生得病过给了自己。
3.还有在煎药的时候散发的味也可疗愈你的身体,还改变家里的风水,家里的固有气场也影响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生病,在家煎药药气的散发,就会让家里的气场改变,随之生病的温床发生改变,我们的病也无从遁形,身体就会越变越好。
喝药都不会喝就别谈知道怎么样养生了,以为就是喝点枸杞茶红枣茶就是在养生了。
药只是用它的偏性来扶正祛邪,用药也是消耗我们的元气来扶正祛邪的,所以最好的养生不是吃什么虫草,人参,鹿茸什么的,那不对症吃下去都是毒药。反倒是一切重简,黄帝内经·素问》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认为五谷是人种子精最多是人体吸收和精气的来源,五畜补益适当吃点血肉有情之品,人活着有情有义,五菜为充养补充的作用,五果辅助少吃点可以,不能当主食,特别是寒湿体质的人来说。
再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古人的不同,我们来看看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片古人的养身
原文《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译文: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原文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译文: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就这短短几段文字就大致写了上古之人是怎么养身的,我们现代人能做到有几个人呢?
所以说得病并不是短短几天得的,我们要找到根源,掐断它的根源,不是简单吃几副药完事。
中医讲身心和一,我们不是简单吃药就完事,也感悟生病给我们警示了,人生不单单是有型看的见物质生活,还有很多无形看不见的事物也同样影响着我们。有人说中医是玄学,是的徐文兵老师也说就是一门玄学。
中医黄帝内经,大到人生哲理小到柴米油盐,用心去体悟,才会从生病给我们除了给我们带来的病痛还有生活的转机,对生命新的认识,对与有些人看来生病是场灾难,对与我来说,这就是一个契机,也许很痛苦,可是当你为此对生命的领悟,我们只是带着我们的肉体感受生离死别,是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