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为了引导学生从小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所以召开了此次班会。
活动目标 :
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为契机,以“月圆知中秋””为主题,让学生知道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什么叫中秋节;中秋节民间的传说、民间庆祝方式;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教室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使传统节日深入人心,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活动准备
㈠多媒体课件 ㈡中秋节的故事和风俗。
活动时间:9月17日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份月饼,那你们知道老师今天为什么给同学们带月饼,生答(因为马上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如拜月娘、赏月、吃月饼等等。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这是一个温馨和谐、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先来听故事《嫦娥奔月》。
二、生讲故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远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三、中秋节的来历。
1、是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2、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四、中秋文化
1、中秋别称:别称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2、风俗习惯:祭月、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等。
五、中秋的意义
1、月亮象征母亲与女性义
2、月亮象征贞洁、爱和美
3、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4、生展示读诗词: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 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还。——宋王安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儿童眼中的月亮《古朗月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结束总结: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了解了一些和中秋节有关的知识,在这里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祖国国强家富人长寿,花好月圆年久丰。三三班中队《月圆知中秋》主题班会到此结束,祝同学们中秋快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