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春兰秋桂,常常被用来比喻美才盛德或君子贤人。
所以第一联"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兰花到了春天自然盛放(葳蕤 [wēi ruí],表示草木茂盛的样子),桂花到了秋天自然明净皎洁("皎洁"用来桂花花蕊的晶莹清雅)。
二者都在各自的时节里,欣欣向荣,焕发生机,成就一段美好时光。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尔"是个副词,我觉得应该取其"然"、"地"之意。"自尔为佳节"就是自顾自地,自然地享受自己的时光。
"自尔为佳节",语气甚是潇洒。
读到这里,其实已经可以获知作者的心态了。不就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你看这些花草,季节到了就盛放。它们自有勃勃生机,各有各的生长规律("本心"一词或可指草木的自然生长规律)。
无需美人采摘佩戴,无需诗人吟诵歌咏。它们自成一派美妙风光。
所以当诗人在林间,望见这一派欣欣生意,闻到兰桂的气息,他倍感愉悦。("坐",可以理解成自然而然,随即的意思)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中的"林栖者"更多被认为指隐居,因为张九龄写这首诗时正遭贬黜。
此处他借兰桂言志,意思是即便被贬,他依然怀抱兰桂般高洁的志向,不因不受赏识而气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首诗本就是一首再寻常不过的借物明志之作。历来不知多少人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了。
然而这首诗和我读过的都有些不一样。
仔细读。字里行间(遣词,意思的铺排)如此通透,气脉和顺,不见悲懑郁结,亦无怨世伤时。
"葳蕤","皎洁","欣欣","自尔","佳节","相悦",这些词都是那么平和、坦然,带着领悟通透后的平静喜悦。
他认清了自己的价值,知道他的个人价值并不因职位的升降而发生改变,并因此与自己坦然相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如此自得其乐呀。
所以我想,就把"林栖者"理解为在山水树林间栖息,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怀抱高远的气节和志向,也不一定非得以沉重的语气,作艰难困苦的样子。
毕竟对现代的我们而言,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苦大仇深呢。
如亦舒曾经写过的一段话--
太平盛世,一个人的气节无从探测,可是张天和(小说中人名)在这件事上对己对人对父母都想尽量做到真诚,已不容易。
对小说人物张天和来说,对人对己都尽量做到真诚,便是他的本心。
我呢?有时看到小区里有辆车车门没关好,就和保安说一声提醒车主查看。或者走路时看到消防水龙头在冒水,就停下来打个电话报修。或者看到有人一边抹洗手液一边任由水龙头大开,就上前提醒或为他关水。
凡此种种,不足挂齿。不做没人怪,做了也不在乎有没有表扬,至于围观者认不认同,更无所谓。只是我自己认为此事正确,并且愿意为之花点时间而已。
也譬如,外出旅游时不愿意帮某个人代购,或者某件事我没时间/没心情去帮忙。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没时间没心情好了。
不用讨好别人以获得肯定,不过分担心他人对我有误解从而违背自己的意愿。
更多地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兴趣喜好做事,不让自己太别扭(当然,前提是不对他人造成影响或伤害)。
这是我的本心。
本心,还可以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含义。大可指向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想从事什么职业,单身还是结婚;小到一个人的生活细节,爱喝什么牌子的酸奶,晚饭吃米饭还是面条。
但它总是那些让你之所以成为你的东西。它定义了你的属性。
人又不是烂泥,怎能一把刀削平磨方,一只手搓圆捏扁成差不多的样子,而后摆上展台,供人品评,依据台下出价来为自己定价格?
对自己多一些了解和体察,清楚地知道自己这个人是好是坏,几斤几两。不因别人的评价而对自己心生困惑。不过分随波逐流,永远将自己置于别人的一杆秤上。
太平盛世,或许这便可以是我们普通人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