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读书笔记273

11.12

(《河南程氏遗书》卷五明道先生曰)自“幼子常视无诳”以上,便是教以圣人事。

“幼子常视无诳”,这句话出自《曲礼》,曲,琐细也。所谓曲礼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自...以上,从这句话往前一段内容都是讲小孩子应该遵循的礼仪,原文如下:

“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负剑辟咡诏之",郑玄注:"负谓置之于背,剑谓挟之于旁。"负剑,.抱小孩之状。辟咡,交谈时侧着头﹐不使口气触及对方。

明道先生说,教给孩子这些礼节,就是教他们如何成为圣人。

此条含义与上一条相同,强调人生之初的教育。

11.13

(《河南程氏遗书》卷明道先生曰)先传后倦,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非是先传以近小,而后不教以远大也。

先传后倦,源自《论语·子张篇》: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倦:“诲人不倦''的略语,指教诲。

明道先生说,先传授什么,后传授上面,君子教人讲究先后次序:先传授小的身边的道理,然后传授大的深远的道理,不是说先传授小的进的,然后就不传授远大的道理了。

前面两条都说的是,从小的近的事开始做起,可以至圣人之事,这一条是做一个补充,意思是小近是基础,但不是直达圣人之事,随后还是要传授远的大的道理。

11.14

(《河南程氏遗书·入闽语录》)伊川先生曰:说书必非古意,转使人薄。学者须是潜心积虑,优游涵养,使之自得。今一日说尽,只是教得薄。至如汉时说下帷讲诵,犹未必说书。

《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

说书,即照本宣科,就着字面进行讲解。

古意,指古代的意趣,中国文化历来尚古,因此古意实则本意。

潜心,沉下心来,专心致志。

积虑,反复思考总结。

优游涵养,不求快,从容不迫,慢慢地滋润浸养。

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引申为闭门教学。

伊川先生说,照本宣科一定不是教学的本来宗旨,反而使人变得浅薄。读书之人必须静下心来,不断思考,反复总结,从容不迫地浸润滋养,最终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果老师一天就把道理讲完,教的东西必然是浅薄的。汉代董仲舒三年下帷讲诵,尚且不是照本宣科,更不要说一日说尽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