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聪明的投资者》第一版出版。1950年,19岁的大四学生巴菲特读到此书,猛然顿悟: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投资之道,这绝对是最伟大的投资书。”
巴菲特,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曾经创造了一个个投资神话,被中国股民奉为“股神”。然而,他也并非生来就是什么“神人”。1950年,年方19的他在读到这本日后被他称作“有史以来,最佳投资之作”的著作之后,才就此开启了他的“股神之路”。原本认为读大学只是在浪费时间的他,毅然决定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师从本杰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作为价值投资理论的鼻祖,他对于价值投资的理念,深深影响了一代代的投资者。但同样,他的理念也并非凭空得来。在1929-1932年美国著名的”大萧条”期间,格雷厄姆也和大多数投资人一样,没能躲过这一历史级别的“金融风暴”,他掌管的合伙投资机构的基金亏损了将近70%。
但世间本就没有什么“常胜将军”,有的只是面对一次次“现实毒打”之后,依然能够站起身继续奋斗的“普通人”而已。格雷厄姆痛定思痛,总结出了一套“价值投资核心原则”。这一套原则直接帮助他卷土重来,在大萧条的废墟中挖掘到了一个又一个“黄金坑”,达成了非常优秀的长期收益率。
而如今,这套原则依旧适用,一如百余年之前:
1. “股票并非仅仅是一个交易代码或电子信号,而是表明拥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企业所有权;企业的内在价值并不依赖于其股票价格。”
2. “市场就像一个钟摆,永远在短命的乐观(它使得股票过于昂贵)和不合理的悲观(它使得股票过于廉价)之间摆动。聪明的投资者则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向乐观主义者卖出股票,并从悲观主义者手中买进股票。”
3. “每一笔投资的未来价值是其现在价格的函数。你付出的价格越高,你的回报就越少。”
4. “无论如何谨慎,每个投资者都免不了会犯错误。只有坚持所谓“安全性原则”——无论一笔投资看起来多么令人神往,永远都不要支付过高的价格——你才能使犯错误的几率最小化。”
5. “投资成功的秘诀在于你的内心。如果你在思考问题时持批判态度,不相信证券市场的所谓事实,并且以持久的信心进行投资,你就会获得稳定的收益,即便是在熊市中亦如此。通过培养自己的约束力和勇气,你就不会让他人的情绪波动来左右你的投资目标。”
把上述五条的原则,简单概括一下,其实可以合并为两条:
1. 买入股票,并非仅仅买入一个具有价格波动性质的“信用证”,其本质是买入一家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投资的盈利,依赖于股票背后的那个具体企业的不断发展(营收和利润的不断增长)。
2. 不要被市场左右,而是要去利用市场。买入时,通过他人对不断下滑的股价所带来的“恐惧”,给自己的买入价提供足够的安全边际,抵御不测的同时放大未来可能的收益;卖出时,则反过来利用他人对不断上升的股价所带来的“贪婪”,以超出企业价值的价格卖出股票,从而完成收益的最大化。
其中,第二点原则将引出格雷厄姆的一个经典理论——“市场先生”原则,我也会在之后的文章为各位详细介绍。
股票市场,瞬息万变。股票价格的波动,不仅带来人们财富价值的波动,更会带来人心的波动。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很难在这样的市场中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从而达成财务目标的。然而,“破心中贼”谈何容易。可行的道路便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最后上升为一种专属于自己的投资哲学,方能在“心魔”来临时,依旧保持正确的判断力和行动力。
始终在路上。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