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顿悟后开始早起,总觉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每分每秒都想利用起来学习,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后就开始阅读写作,吃饭的时候刷个人成长类公众号,上班通勤时间听音频时间管理课。
可每到周末时间,就感觉特别疲惫,没有了上班时间的束缚,一觉就睡到早上9点,整个一天的时间没有固定安排,觉得辛苦了一周,周末就应该放松一下,结果是瞄一眼抖音,就又陷入了失控的状态,什么都不管不顾,没心思考虑任何事情。
等缓过劲来的时候,发现周末两天就这样过去了,白白的浪费了两天时间,于是又开始自责和内疚。为何有些人放松一下,能够马上刹住车,感觉累了玩两把游戏后马上就可以继续学习,而我一放松就跌入了谷底一样。
主动休息的秘密
这其实就是缺少主动休息,在《刻意练习》里知道了刻意练习的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保持极度的关注,而非一味比拼毅力和耐心,不过保持专注这需要花费精力,而我们的精力确实有限的,精力就像一桶水,有些人多一些,有些人少一些,只在困难的事情上面消耗。
对于持续刻苦,争分夺秒,舍不得休息一下的人,精力总量势比呈一条持续下降的曲线,也就是说,他们起初状态很好,效率也很高,但精力一旦消耗到一定程度,注意力就开始不自觉的涣散,思维速度就开始放慢,学习效率就会进一步降低,很容易就出现分心走神的情况了。
就好比我开始顿悟那期间,一周之中前面五天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学习,一到周末精力用完了,就进入到了分心走神无法自控的状态中去了。
曾经我理解的学习与成长就是要吃苦,毕竟从小到大是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长大的,所以不能因为自己又一点点累就要去休息,而是要用意志力坚持下去,充分利用时间不浪费一分一秒,这不就是刻苦努力吗?越痛苦,越坚持,越刻苦,越感动,总认为总有一天会看见曙光。
今天才发现我错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骗得我好惨,看似我好勤奋,可效果却越来越差,感受到多是痛苦而不是乐趣,精力消耗严重,以至一旦放松就完全不想再次投入了,就完全沉溺于舒适的区域里去了。
其实那些牛人,学习时候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随时都在快速回升,每一个人的精力水平高于70%的区域就是高效学习区域。
保持专注的危机
不难发现高效的学习关键保持极度的专注,而不是靠意志力苦苦强撑,谁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谁就能胜出,可专注这个东西再这个信息时代变成了很稀缺的物质了。
只有精力充沛了我们才能保持专注,所以我们只要感觉到自己分心了就放下笔,没有睡意就主动离开床,最要不得的是明明已经走心分身了,还要强撑内耗,还不如遵循“极度专注+主动休息”的模式。这种模式其实极其符合再拉伸区练习的原则。
拯救我的“番茄”
可能大家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番茄”,就是在时间管理里面又一个很著名的番茄工作法,其核心就是:先极其专注的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
其实以开始听说的时候,我是很不认可的,我觉得太死板了,如果当我喜欢看一本书时候真看到精彩片段,在极度专注的,进入心流状态的时候,你要叫我强制停止下来休息,本来能够进入心流状态时候就是一件很难得事,叫我停下来了,我是不是又很难进入专注状态呢?
再就是 前面这25分钟 不一定能保持极致的专注,应该再生活中未知东西太多,肯定会有各种的打扰,定时这样的做法可能也不太现实。
但不管是在时间管理课上,还是书中,朋友的口中,都能听到这个方法,听得多了,也就报着试试的心态试用这个方法了。说实话,还真管用,现在不管做什么事前我就按下这个计时键,就不管时间到底学习多久这个事,让自己完全的投入,直到提示音响起。中途除非非常紧急的事,其他所有信息都不予理睬,等专注时间到再去处理。
现在想想有点明白为何我们上学时候,上课时间都是安排45分钟,都要安排一个下课时间休息10分钟。以前还有点不明白,为何上午不连续学习三小时就回家,下午再去连续学习两小时就放学。
主动休息跟我们平时主动喝水一样,千万不要等到很渴的时候再来补充,这就已经晚了,要想保持自己的精力每天保持高位,主动休息这是最关键的点。
刻苦,是一种宏观态度,轻松,是一种微观智慧,在学习这件事上普通人的策略就是“天赋不够,刻苦来凑”。好在我们知道了学习的秘密。学习不完全在于刻苦,还在于“会玩”,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玩出水平,玩出风格,成为别人眼中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