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中的三寸鱼儿因鱼缸被打破,不得不被养到院子里的小池塘里,两个月后,这些鱼儿竟然长到一尺长,而这些鱼儿如果在鱼缸里,一年两年它们的个头几乎不会有很大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二)
公众号“雾满拦江”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美丽的港湾,生长着两种螃蟹。一种生活在海边的浅水洼,体型极小,只有乒乓球那么大。而且模样丑陋,反应迟钝,这种蟹甚至没有食用价值,只能辗碎用以田里的肥料。
另一种蟹,长在深海里,涨潮时被冲上海滩,挥舞着巨螯对人恐吓逃奔。这种蟹的体型大如圆盘,色泽鲜亮,动作敏捷。不过是当地的两种螃蟹,如此而已。
忽然有一年,有位英国海洋生物学家,来这里休假。他发现了当地的两种螃蟹,就仔细观察一番,宣布称:这两种螃蟹,虽然体型差异极大。但实际上却是同一个类种。 “只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让螃蟹的外表,变得完全不一样。”
此言一出,当地居民大哗。都认为这个海洋生物学家在胡说,这明明就是两种螃蟹吗,没有丝毫相似之处,怎么可以说是同一个品种呢?生物学家遭到居民肆意嘲笑,被激怒了。
于是他和当地居民,打了个赌,要证明自己的结论是科学的。
他先用一只网箱,从海里捉来10只鲜亮蟹,装进网箱,放在浅水洼里。 再用第二只网箱,把浅水洼的10只丑陋蟹,装入箱中置于深海。 如此半年,参与实验的20只蟹,全都活着。只不过——置入海中的10只丑陋蟹,全都长成了个大鲜亮的圆盘状。而原来那10只个大鲜亮的海洋蟹,在浅水洼里,全都变得丑陋干瘪,与浅水洼中长大的螃蟹,毫无区别。
这……这是怎么回事?
(三)
第一则鱼缸的故事,讲的是生长的环境和空间。
鱼缸给予鱼儿的空间只不过一尺来宽,两尺来长,在这样的发展空间里,鱼儿纵然使出全身的解数,也注定只能在限定的范围之内活动,他们能够活动的水域只不过巴掌般大,他们吸收的养料与水分也只能限定在鱼缸之内。虽然有驰骋千里的愿望,却被人为的玻璃屏所阻碍,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碰壁之外,鱼儿只能选择顺从,在狭小的空间里委曲地活动。
作为同一类的金鱼这个主体,当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之后,它们让自己适应新环境,于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们把由于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而带来孩子更快发展的现象称为“鱼缸法则”。
第二则螃蟹的故事,海洋生物学家说:陆上水洼的丑陋蟹,与海里的鲜亮蟹,确是同一个品种。之所以体型差异迥异,就在于个体的选择。
原本这种螃蟹,就是海洋物种。但有些幼蟹,不明原因的怀恐惧之心,惧怕海里的大风大浪,于是逃避到岸边的浅水洼里。这里平静,安全——只是食物太少,让螃蟹饱一顿饿一顿。浅洼蟹生存的全部目标,就是为了吃到足够的食物,这导致它们的体型越来越小,外形也越来越丑陋。
相反,海中的螃蟹,虽然身不得安,随风逐浪。但为了对抗激烈环境,它们的体型越来越强健,而且大海里充足的营养,滋润了它们睥睨天下的气势。
我认为,与其说是螃蟹自己选择不同的环境而发生变化,不如说是海里大风大浪潮涨潮落的环境,让螃蟹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变,从而他们的样态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四)
人生如蟹,一切取决于自己的选择。“雾”先生认为:“不是环境造就了我们。是我们选择了环境。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生活,造就了千差万别的人生。”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些家长在孩子的周围围起了防护罩,除了与学习相关的在防护罩以内,其他的诸如诸如玩耍冒险、探究受挫等都隔离在防护罩外面,以为这样就是保障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其实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当家长看着自己的含辛茹苦培养的孩子在狭小的圈子里开心得意的时候,他们一定不会想到某一天当他们的孩子独自在社会这个大池塘里谋生的种种……
世界是孩子的,从小应该让孩子们成长在池塘里,而不是在如防护罩的鱼缸里,让他们了解熟悉周围的各种环境,风雨雷电,天敌朋友,所有孩子经历风雨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成为孩子的财富。
正因为无法预知,所以孩子的人生才充满惊喜!孩子的经历才有其价值!
正因为有价值的儿童经历,才是孩子未来自主“选择”的敲门砖问路石。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教学环境,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学校给予学生的教育应当是一方池塘,而绝不能是一个鱼缸,因为只有池塘才能让鱼儿快乐地嬉戏,只有丰盈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幸福地成长。
只要丰盈的教育,有价值的儿童成长才是他们未来“选择”的基础和保障!
2017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