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都知道现代的船上有导航系统,
那古代人在海上是怎么导航的呢?
咱们来了解了解这个事
你想象一下,在茫茫的大海上,你坐在一艘小船上,没有GPS,你会怎么辨认方向呢?你这么聪明,肯定能想到很多办法,比如,看太阳就能知道东南西北,或者是带上一个指南针。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到了12世纪的时候传到了欧洲。欧洲人把给它改成了航海罗盘,用来确定船航行的方向。
但是罗盘的精度比较低,只能知道航海的大致方向,人们还想知道更具体的位置坐标。这就需要知道经度和纬度了。那怎么才能知道经纬度呢?
这就要看两个东西:一是北极星,二是太阳。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发现,往北走和往南走,星星的高度会出现升降变化。15世纪的葡萄牙水手,开始利用这个现象,借助北极星确定自己所在的纬度;如果到了看不到北极星的地方呢,就观测太阳的高度。这是当时的人测量纬度的方法。
除了南北方向的纬度,还得确定东西方向的经度。这靠看天可就帮不上忙了。到了18世纪,有一个英国的钟表匠,叫约翰·哈里森,他发明出一种精密的仪器,叫航海天文钟,也叫经线仪,能比较准确地测量出船只所在的经度。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误差不超过3公里,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靠谱的定位了。
说到睡眠,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迷迷糊糊、刚要睡着的时候,身体突然抽了一下,抽动的时候,可能还伴随着一种往下坠落的感觉。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也不用担心,这种现象叫入睡抽动,属于正常现象,每个人都会有,尤其是8到12岁的时候,出现入睡抽动的频率会更高。
出现入睡抽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睡觉的时候,咱们大脑里有一小部分神经,是处在活跃状态的,这些神经偶尔会发出一些微弱的指令,这些指令会引起身体上某些肌肉的抽动。除了这个原因,有时候心理压力大,或者喝咖啡喝多了,也有可能引起入睡抽动。
除此以外,还有专家提出了其他的解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有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入睡抽动可能是人类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大脑反射活动,因为那时候人类的祖先还生活在树上,睡的时候万一肌肉放松了,可能就会从树上掉下来。有了入睡抽动,就可以提醒睡觉的人,让他们重新检查一下他在树枝上面的睡觉姿势,确保自己别掉下来。
所以说,如果你偶尔出现入睡抽动,不用过分担心,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抽动得太频繁,甚至已经干扰到你睡觉了,那你最好还是去医院看一看。
对于云雀和第三种鸟这两种时间类型的人而言,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这些人在下午时的效率、判断力等都会弱一些。有一项针对丹麦小学生的试验显示,在全国标准化考试中,下午参加考试的小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当天早上参加考试的学生。2011年还有三个社会学家研究了以色列司法委员会关于是否同意犯人假释的决策,结果发现,早上时,法官们表现得更有同理心,更有善意;下午时,法官们往往会更严厉。
但是,两项研究中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如果中间让他们得到休息,他们的表现就会提高。下午考试的丹麦学生们,在考试前休息闲聊了二三十分钟,之后他们的分数有所提高;法官们休息后,也会再次回到早上的状态。
平克说:“如果低谷是毒药,恢复性休息就是解药。”具体该如何休息呢?并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是,他给出了5个科学休息的指导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休息比不休息有效。平克说,下午时段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人们可能因为坚持了一项任务太长时间,结果忘了最初想要达到的目标。短暂的休息可以帮助人保持专注,并且激活对目标的决心。而且,经常性的短暂休息要比偶尔的短暂休息更有效。
员工效率检测公司DeskTime就说,他们发现最有效率的人,都能够实现有效休息。这家公司还提供了一个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黄金分割比例,也就是工作52分钟,休息17分钟。
第二个原则是,动起来比坐着有效。平克引用一项研究说,每小时走5分钟,能够改善一整天的情绪,并且减少人的疲劳感。而且,这些微型运动比专门散步30分钟更有效。
第三个原则是,社交比独处有效。这条原则的意思是,社交休息,也就是跟同事一起闲聊,谈论工作之外的事情,比吃零食、在网上闲逛等方式更能有效减轻压力和改善情绪。
第四个原则是,户外散步比待在室内有效。在户外散步的人能够更好地恢复情绪。即使不能到户外,望着窗外的大自然也比盯着墙壁要好。
第五个原则是,彻底放空要比思绪万千有效。很多人会认为回复微信、刷社交网络、跟人聊聊工作也是休息,但是更有效的方式是,彻底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