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九年的中秋晚上,我是独自在大北山度过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正如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因无与为乐者,只能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罢了,而那晚大北山的美好月色,使我多年不能忘怀。
晚上与家人吃完晚饭,我便驱车从县城出发,走完公路便沿着山路一直向山顶。跟前台的工作人员拿了预定好的房卡,便回到房间。开了门,便看见月光透过纱窗照了进来,洒在地上,如霜雪一般。
我之前到大北山森林公园几次了,今儿还是第一回在这里留宿。大北山闻名遐迩的除了月色,便是天子壁的日出。那儿离主楼约四公里远,我默默地想了想来回八公里的路程要花费的时间和安全问题,还是放弃了明天早起前往看日出的计划。
我没有开灯,走到窗前向外望。皓月多情,月下的人们三三两两的,边走边谈,笑声朗朗。我想,他们谈论的多半是今晚的篝火晚会。放下行李,我走出了主楼,沿着湖边的路漫步走向竹林。
我走在一条弯弯曲曲的无人小径上,渐渐远离了沸腾的人声。抬头仰望苍穹,“云开千里月,风动一天星”,此时一轮圆月挂在天边,夜风习习,隐约带着金桂淡淡的香气。小径曲折幽深,路旁竹影婆娑,青草灌木,不知名的野花粉白的花瓣衬着天上月华,美好如仙境。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样一个团圆的夜晚,我却在幽深的路上,独行着,迷惘着,慢慢地走至一处石凳处,坐着仰望天上的明月。
千百年来,亘古的月亮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幻化了千百个意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自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望月怀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孤苦感伤,“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理思考……这唯美的月圆夜,月色模糊了一帘幽梦,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不约而同地融入这一片如水的月光。
曾经听人说:“回不了的家乡,融入不了的城市”。偌大的苍穹,一轮圆月,高悬天际,正如一年前的中秋夜,我站在异乡的窗前,望着明月莹莹的情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情境曾勾起了我怀念故土的心,往事历历在目,垂泪思乡路。
“月光光,照地堂”,幼年的年月悄然流逝,我怀念着故乡门前的竹林、泥土的芳香,还有缓缓流淌的小河,晒谷坪上小伙伴们欢乐的笑声。盛夏的夜晚,月色清澈,夜风凉爽,大人们摇着蒲扇,互相说着家长里短的琐事,老黄狗趴在脚下,远处的田野里萤火虫飞舞……
晚风悄然拂动,暗香起伏,月明云淡,在我的眼里渐渐模糊。愁绪轻漫在月光中,恍惚间儿时的同伴似乎还在身边,一同嬉戏打闹。我默默地想着,下意识地拿出手机,拨通了小伙伴的电话。电话里的她声音有些疲惫,说今晚还有些业务没有完成,此时还在加班。来不及多说几句,那边便有人叫她的名字,我们匆匆道别了。
挂断电话,我从石凳上站起来,顺着小径往回走。月盈盈,照中天,月下思故土,月夜静思量。风悄然吹送,似是有人在月下轻歌悠扬。我想起朱自清说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那时我年纪还不大,也不过随意这么一想。刻意将自己隔离于欢乐的人群外,未免矫情。
我便循着那歌声前去。“长风几万里,月上北山巅”,无论她们在篝火晚会狂欢还是月下虔诚拜月娘,无论你在他乡忙碌还是在遥远月下怀念故乡,无论我此时失意伤感还是心有所托,能共此时仰望皎洁月色,便足以铭记此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北山。”温一壶月色香茗,暖一树心香,回忆成歌,轻吟浅唱流年的歌谣,韶光里的故事在大北山的月色中时隐时现……亲爱的游子,愿中秋的祝福插上双翼在高山湖上翩飞,让团圆的梦悄然滑向你的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