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学前班开始,途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结婚、生子……整个流程其实和问一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放羊,而他回答攒钱娶媳妇再放羊如此循环,其实是一个模式【参见《如何在感情中成为一个拎得清的人》】。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会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规划自己的未来。可是鲜有人会去想,这个模式是从哪来的,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模式?这个模式真的适用于自己吗?倘若你平白无故地问人家,你为什么这样过你的生活,他很有可能白你一眼,然后很不屑地说到:“别人都是这么过的呀,傻!”他的潜台词是,你也应该如此。否则,你就是另类,需要被改造和教育。
这让我想起了《荷马史诗》中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英雄奥德修斯,在回家途中遇到一个妖怪,这个妖怪有一张床,每个过路的人,它都会把他们抓到这张床上躺一躺。如果这个过路人的身体比床短,它就把过路人拉到跟床一样长;如果比床长,它就把长的部分锯下来。
以前我一直不太明白这个妖怪的所作所为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不过随着年岁渐长,我发现我周围好像都是这样的妖怪,甚至尴尬到,我发现连我自己都是。
就拿我来说吧,我觉得自己脑袋里就有“一张床”:
我觉得,自己的父母应该懂我,应该通情达理。
我还觉得,既然是老师。就应该好好地为人师表,而不是蝇营狗苟。
我也觉得,工作中的我就应该挣更多的钱,受到更多人的喜欢和认可。
我更觉得,自己心仪的对象应该要忠于爱情,忠于责任。
……
一旦,上述东西不符合我的想象,我就想把这些人事物,按照我自己头脑里应该的尺寸,改造一番,直到它们符合我的预期。否则,我就很不爽,很愤怒,很沮丧甚至很焦虑。
昨天我们刚讲“边界”这个概念,我们说到,要想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你得要学会在边界内做事情。可是没想到,我这自己给自己提前划了一条极为狭窄的界限——我们称它为“应该思维”。这种思维的本质,就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想象和规则,并在世界和我们头脑中的规则相违背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应该思维”和我们的愿望有着本质的区别。愿望本身没有什么合理不合理之分,为此我们能够容忍现实和愿望之间的不一致。正如,我们希望自己的伴侣可以忠于家庭忠于爱情,这是我们的愿望,本身没有错。但是,人性是复杂的,人心是善变的这也是一个事实。即使这个事实让你不舒服,你也只能接受。在事实的基础上,你才能真正做点什么,否则不过是在和一些虚无缥缈的“应该思维”较劲罢了。
除了“应该思维”外,还有“僵固型思维”以及“绝对化思维”,它们都属于我们自己把自己手脚困住的方式。
先说“僵固型思维”。
我见过很多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特别聪明的学生,却在大学时因为受到一些挫折而一蹶不振。甚至我当年的学校,每年毕业季都会有人跳楼。我也见过很多遭遇婚姻变故的女性,慢慢变得敏感封闭起来。我更见过一些事业有成的老板在遭遇破产后从此一蹶不振。
这些人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心理包袱极重。为什么这么重呢?因为他们的自我是活给别人看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倾其一生都在向别人证明自己。
他们缺乏安全感。
这就是僵固型思维的本质——一种自我防御的心态。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会把注意力从关注怎么做事转移到怎么维护“我很强”,“我很优秀”等这样的自我形象上去。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着这样的人生假设:我自己的价值是由别人来评价的。我只有表现得好,别人才会觉得我有价值。
我们很多情况下当然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但是证明归证明,可我们自身的价值并不由别人来决定的。不是吗?如果我们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看得极高,那么我们也就彻底失去自我了。
另外多说一句,那些经历婚变的女性特别容易陷入向自己的丈夫证明自己优秀,甚至陷入和第三者攀比的漩涡里去。因为这个阶段的女性一般惊魂未定,极度缺乏安全感。建议多去接触一些有见识且值得信赖的朋友,寻求一下他们的支持以完成自己一段时间的过渡。
再看“绝对化思维”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个“狗得抑郁症的故事”?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大致是这么做的:有两条狗分别给关进A、B两个笼子里面,然后给这两个笼子通电。狗受到电击很痛苦,于是在笼子里到处乱窜,想要跑出去。A、B两只笼子的区别在于,A笼子里有切断电源的杠杆,狗只要碰到杠杆电击立马停止。但是B笼子里什么也没有。很快A笼子里的狗就学会了通过按杠杆来切断电源,但是B笼子里的狗却什么也做不了。
然后,实验人员把这条狗分别放到C笼子里。C笼子并没有杠杆,但是很矮,狗只要奋力一跃,就能跳出笼子。当给C笼子通电时,原来A笼子里的狗很快就学会了从C笼子里跳出来,而原来B笼子里的狗却趴在笼子里,呜呜地经受着电击,放弃挣扎了。
B笼子里的狗的表现,我们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别说狗,我们自己也会陷入“习得性无助”当中,比如学习压力太大时,我们可能直接破罐破摔,什么也不看,直接去打游戏去了。失恋也会让人产生习得性无助,再也不相信能找到好的爱情了……其实任何回避行为和抑郁情绪背后,都有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影子存在。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而这正是“绝对化思维”。
绝对化思维跟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关。这种抽象化思维能力擅长总结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人类的生存率,但是它也容易把所受的伤害抽象化,扩大防御范围(譬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而绝对化思维,就是对伤害的抽象化。我们在学习上受到挫折,我们就觉得自己可能不是学习的料,我们在感情中受了伤,我们就不在相信人了……可是,出来混,就没有不受伤的。那这样下去的结果是,我们确实绝对安全了,不再受到打击和伤害了,但是我们也自绝于这个世界寸步难行了。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刚刚所讲的“应该思维”,“僵固型思维”和“绝对化思维”,它们的核心特点,就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阻止了我们跟现实发生真实的联系。可昨天我们说了,我们只有和真实的世界接触才能摸清楚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边界所在,为自己从心所欲不逾矩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有点感觉像,还没启程出发,自己就因为各种头脑中抽象的想象和规则,把自己困死在原地。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抽象的规则或多或少地都在我们头脑中活跃,并且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严重束缚着我们和真实世界的接触,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和边界?
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什么是两个人之间比较好的相处模式?不好意思,这些都不是你自己生而知之的,你通过童年时期观察自己的父母,少年时观察自己的同伴,长大后观察周围的朋友,然后,然后就是传媒通过图片、影视剧,不入流的小说反复告诉你:看,像他们一样,秀恩爱,去浪漫的土耳其,爱你就是愿意为你花钱,而且还得要用相机记录下来……这才是最好的爱情。
我一直在强调一句话,“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倒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你一旦不去省察,那么就有人会非常热情地给你安排你的生活,设定你头脑里的模式(应该思维),然后你傻呵呵地按照这种小清新的模式去生活,去证明给别人看(僵固型思维),去和别人攀比,最后极大概率上是以狗血的形式收场。
然后,你受伤,你开始习得性无助,不断用绝对化思维锁死自己的世界,把自己弄得走投无路……
大梦谁先觉?
其实你也不用担心,心理学总是把事情说的很严重,我希望你,仅仅知道就好。告诉你这些概念,是希望你可以借此觉察一下自己头脑里的这些抽象概念,别被它困住了。这个局其实很好破,那就是多和真实的世界接触。
哪怕是早睡早起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