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留别王维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 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
作者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诗解
⑴诗题又作《留别王侍御维》,王侍御维:即唐代诗人王维。唐代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
⑵寂寂:落寞。汉秦嘉《赠妇诗》:“寂寂独居,寥寥空室。”竟何待:要等什么。
⑶朝(zhāo)朝:天天;每天。空自:独自。
⑷芳草:本义为香草,古诗中常比喻为美好的品德。此处指美好的处所,暗喻隐逸生活。《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⑸故人:旧交;老友。《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违:分离。
⑹当路:身居要职的当权者。假:宽假,优容的意思。
⑺知音:知己。《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⑻寂:一作“索”。
⑼故园:旧家园;故乡。唐骆宾王《晚憩田家》诗:“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扉(fēi):门扇。
译文
这样寂寞我还在等待什么?
天天出门求仕却一无所获。
本打算归隐山林寻找佳境,
又因与故友离别深感惋惜。
身居高位者谁能保荐我呢?
可惜世上知音人稀若晨星。
我这寒士只应该甘守寂寞,
还是回到故园闭门隐居吧!
诗韵
此诗是孟浩然游京师、应进士试失意后,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载: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指《岁暮归南山》),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于是孟浩然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就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全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自己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
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源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
“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
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
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
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颇为感人。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