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你而言,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最不容易坚守的设置是什么?
一个小时的网络咨询,来访者却执意要把原本就很有限的一小时时间一分为二地去使用。或者表现出对视频通话咨询的回避和排斥,坚持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顺着他吧!觉得即影响咨询效果又违反咨询设置。坚守设置吧!又怕对方脱落,一方面会遗憾来访者因此而失去个人成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会难以面对自己的那份挫败感。
对此老师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参考性的方案:针对咨询时间问题,可以委婉而坚定地向其表明“减时不降费”的原则。针对咨询方式的问题,可以先明确告知来访者依据咨询师的经验他的选择必会为自己带来一定的损失,如果对方知情后仍然固执己见的话,就可以说,“那我们就先按照你的方式试试看吧!”无论如何,关键在于我们的抉择是否对来访者具有建造性,而非有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得不承认,有时我们之所以怕来访者的脱落,更多是因为无力承受自身的挫败感而已!也许接受自己的有限性对我们而言的确是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
还有就是在关于性心理咨询中,不得不面对来访者的一些极具挑战性的要求时该如何应对?据老师的经验之谈,及时巧妙地把问题的焦点转移到对方外在要求背后的内在需求上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面对身边亲朋好友的相关求助,不知该如何以对方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向其清楚解释关于“双重关系”的设置问题。有位伙伴的经验是,直截了当地告知对方因为关系太熟悉而难以保持中立态度,故不利于咨询效果,如果需要可以推荐相对可靠的咨询师。
身为一个新手咨询师,面对主动找上门的来访者,要不要做收费咨询?收多少合适?较为成熟的建议是:根据情况适当合理收费无可非议,可以把这个费用作为寻求督导的部分费用,因为这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关于要不要给来访者留自己的私人联系方式?以及要不要在咨询时间之外与来访者深度互动?经过讨论,大家觉得,在如今的这样一个咨询方式多元化的网络,手机号码和微信等该留还是要留的,不过非正规咨询外的时间,最好还是不要节外生枝!
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咨询过程中,及时精准的情感反应往往比内容反应更有必要也更为重要。
“专注”,还真是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技术活啊!在两人一组的体验环节,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有时候咨询师本人自觉挺专注,但来访者却不定能感受到对方的专注。有时则相反,来访者觉得咨询师挺专注,而咨询师本身却认为自己并不是那么专注。
那么在咨询中,作为咨询师,我们该如何恰到好处地去把握自己投注在来访者身上的专注点以及专注度呢?简而言之,就是我们需要专注于来访者的什么,专注到什么程度?
从现场的训练过程来看,当我们自身有很多成长议题时,就特别容易被来访者的某个点所触发并陷入到自己的世界中去,从而不知不觉中在一定程度上剥削了来访者在咨询中的某些权益。由此可见,咨询师自身的个人成长尤为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