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小A请几位同事吃饭,席间,大家兴高采烈地点评着桌上的美食,不经意间大家便聊到了各自地方的饮食习惯。这时小A吐槽到春节回婆家的一段经历,并表示再也不愿意回到婆家去了:
小A是80后,来自内地一个省会城市,自身的家庭条件就不错,所以婚后小A的爸妈一直守护在她和丈夫、孩子的身边,小A的爸妈对生活也比较讲究,比如做饭一般按实际量来做,从不会吃剩饭剩菜,购买的食物也一定是质量上乘的,不会吃那些不营养不健康的食物;如果孩子有什么不喜欢吃的,会想方设法给他再做合他胃口的,所以小A和她的孩子都是在她父母无死角的呵护下成长,真可以说是蜜罐里长大咯!
小A的先生不一样,来自农村,虽说学历见识与小A差不多,但从小形成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有很大的不同。80后农村长大的孩子,是品尝过物质贫乏的,所以一般都比较节俭,对食物也很珍惜。他对岳父岳母不吃剩饭菜的做法,觉得有点矫情,当然,毕竟是俩老在外乡帮他们照看孩子,平日里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02
那次他们一家三口回到小A的先生家过春节,刚到家,小A的家婆便拿了一瓶酸奶给小A的孩子吃,也不知是天气寒冷的缘故还是怎样,孩子喝完没多久便拉肚子,但小A的家婆他们觉得没多大事,过下就好了。
谁知孩子拉肚子拉了2天都没好,第三天早上一起床,小A的家婆直接丢根麻花给孩子吃,小A看着又想笑又想哭。家里也没人同意带孩子去看下医生,说小孩子不能养得太娇气,过两天就没事了,小A不想和大家格格不入,暂且忍了。
03
在这种情况下,小A的家婆也没有给孩子做点易消化的食物,每次做菜都不控制份量,然后每顿都要吃剩菜,看着那些油乎乎的菜,让从不吃剩菜的她和孩子直倒胃口。小A说本来她想自己给孩子弄点吃的,但一看到那炒菜锅就直接放弃了,乡下那种厚重的大铁锅她根本就拎不起,而且还是用柴灶,就算锅能动还怕火不着,也只能做罢,再次忍了。
最让她忍受不了的是,有天小A的先生带着她和孩子去串亲戚,那亲戚家的菜太辣了,孩子吃不惯,本来肠胃又不太舒服,所以就不肯吃了。结果,小A先生的那些亲戚有点看笑话的味道,他们认为孩子不好好吃饭就要挨揍。
所以小A的先生便对孩子吼了起来:“再不吃就揍你!”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这顿饭自然在不愉快中结束了……由此,小A表示再也不愿回婆家去。同时,她完全不敢将这事告诉自己的父母,她说倘若她爸知道了,一定会去和她婆家火拼:
听到小A的故事,我当时就想,如今的婚姻,还需要门当户对吗?
先来看下百度百科对“门当户对”的解释:
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职业相当,很适合结亲。古人说的“门当户对”有其合理性。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在一个家族一代一代沿袭或演化下来的,即便周围的环境有变化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可以看到小A和她的先生两个家庭环境截然不同,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对孩子的养育上,以及思想上(对待周围人的看法)也都不一样,还有一点未知,就是三观是否统一。如果种种都不统一,生活中就难免鸡飞狗跳了。
小A在婆家应该是努力让自己入乡随俗了,而小A的先生似乎对妻子和孩子少了些尊重与关怀,不知小A后来有没有和她的先生对此事做过深入的沟通,只能祝福他们了。
这是小A的例子,门不当户不对确实会给婚姻生活带来很多障碍,但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就不能长久了吗?国学大师于丹几年前曾公开她与先生的家境很不一样,但婚姻生活也很幸福,究其原因是两人的价值观非常默契,能够融入到对方的圈子。
所以,如果你目前或即将面临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请仔细考虑,你们未来能否在生活方式、价值观上达成一致?你们能否融入彼此的圈子?你们能否彼此体谅、彼此包容、彼此扶持?你们彼此的家庭又能否相融?如果这些都不是问题,而你们又真心相爱,那我在此恭喜你们!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