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时间到底有多长
张俊杰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了帷幕,又一群考生的喜怒哀乐成为了过去式。但年年都有、却又不尽相同的各类奇葩现象,又总让人津津乐道。遗憾的有之、同情的有之、怒怼的有之,上纲上线到国家兴衰、民族兴旺的,深入浅出到人生哲理、品格修养的,林林总总的大都讲述得道理通透、观点鲜明。当然,能有这样的舆论环境,还要感谢当今互联网全民自媒体时代,让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本色出言、出镜。
夏季的高考,作为我国独有的现象,与冬季的“春运”一样,成为每年不变的两大几乎全民参与的“盛事”,极具文化穿透力和影响力。比如高考,即便于你自己家里没有考生接受检阅,你也不见得能够在这几天“独善其身”:你如果市区开车按喇叭就有可能受到警告或处罚;或许你经常买菜的市场附近恰巧设有考场,也可能会临时闭市几天;你本来经常走的回家的路,可能会因高考而临时封闭;等等。但大家大都能够坦然接受、约定成俗,作为普通人的善良在此时悄然迸发,这便是文化的力量。
高考时段不过就几天的时间,对于考生、对于家长却无疑是一场人生的重要考验。虽然有舆论讲高考不是成功的唯一路径,但现实却是一次对考生学业比较残酷的筛选,学业的好与不好、强与不强、优与不忧立马亮分明、知高低,同时也是对考生综合素质、成长环境的考验。但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不该出现的现象发生。
-----有忘事的。忘带准考证、身份证、文具的,还要动用警力着急忙慌接送,这么重要的事情都能忘了,谁的责任?
-----有走错的。有的考生居然能走错考点,你说考点内你紧张走错考场还有情可原的话,考点压根就不在同一个地点,这又是谁的责任?
-----有迟到的。有个考生因超过一分钟而被拒考场外,其家长还大闹考场,声称其子能考150分。好像现在规定是开考15分钟后不得入场,那么这名考生是在16分钟,平时一节课也就45分钟,基本上三分之一的时间给你浪费了,这还能怨谁?
一分钟时间有多长?对于光的传速是1800万公里,对于高铁可以前行5.8公里,对于步行的人来讲也就是几百小步而已。因而对于普通生活的人们而言,一分钟大抵没有什么更多的实际意义,在时间的纵轴线上短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可在高考的季节因一分钟耽误一门150分值的科目,至少985、211类的学校是没得上了,对于大多数处于中等水平的考生而言,估计本科大学的门基本上就关闭了,对于学业“学渣” (借用网络语言,没有任何恶意)水平的考生而言,则可以直接卷铺盖回家了。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因为这短短的一分钟时间,就对你12年读书阶段的奋斗给予了否定式的答案,对你想奔赴更好的前程来讲,此时天上飘来的是浓浓的雾霾,辣嗓子、糊眼睛。
一分钟时间是什么?高考特殊阶段的这一分钟,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更像一滴水折射太阳五光十色一样,反映出----考生心理素质锻炼不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综合素质偏低,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应变能力,在关键时刻出现失误;学业水平是学霸的概率极小,甚至学业水平连中等都算不上。家长长期大包大揽、过度干预、操心替代,弱化了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长环境存有问题。教育的本质是否在异化、方向是否在偏移,应试教育的恶果是否在凸显。
一分钟时间看到啥?考生迟到一分钟看似考生的责任,实则非也,也要看到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警力执勤、领导视察、舆论渲染、商家起哄,再加上相当多的“无厘头”家长随波逐流、众人拾柴,将在80年代以前极为平常的高考事情,弄得仿佛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重大战役”。家长身穿旗袍、手举葵花,更有甚者还露出“紫色底裤”,寓意“旗开得胜”“一举夺魁”“指定成功”;送鲜花、订酒店、全程陪等周密精致的备考措施,看似是对孩子的关爱支持,实则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和不适感。有的地区警方将警号尾号“211”的警员、警车牌号“985”的警车派来执勤,让考生笑逐颜开地逐个触摸。在这样自带压迫感的环境里,一些学业水平有差距、心理素质欠稳定的考生会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带来如果考不好就是“孬种”、就是对不住这么多关心的负罪感。
在当下,高考作为公平度最高的大众平台,成为大多数考生实现阶层逆袭的重要路径。不要老喝网上的那些毒鸡汤,关键现实中还要补充下半句的。什么高考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但能影响你的一生。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但始终不开采出来,光如何发得出来。如果天资聪慧,就上交国家;如果成绩平平,就承欢膝下,但真正做到承欢膝下也是需要能力素质的啊!
实事求是地讲,世界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存在着阶层,有阶层的社会,就一定会有差别。人类逐步进化到食物链顶端的过程,就是不断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反思起源、思考未来的过程。或许因为你读过的书少、受教育程度低、知识结构不够完整,就决定了你今后的生活质量、活动范围和认知事物的水平、丈量世界的能力,少了些“推窗看世界、登山赏风景”的从容不迫、云淡风轻;相反,更多了些风餐露宿的辛劳、披星戴月的紧迫、油盐酱醋的琐碎、顾前不能顾后的窘境。
当然,我们要承认超天赋的客观存在,有的小孩好像就是为了当“学霸”而出生的,但对于绝大部分考生而言,则是在基本天赋的基础上、加上后天的勤奋、加上正确的态度。而那些游戏不离手、生活靠伺候、学习当负担,无限放大所谓“逆反期”的学生,主动把应该吸收“功力”的年龄段放弃了,在社会的第一波筛选中就因自身不够强大,从筛子眼里漏掉了,大好机会就这样变得荡然无存。
所以说,看似“一分钟”的时间,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但根子还是在考生,迟到被拒压根不值得同情。相反考生应该感谢在这个年龄段发现问题,因为年轻还有汲取教训、改过自新的诸多机会。如果成年踏入社会后,在最不该犯节点性错误的时候你犯了,那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真是哭都找不到坟头。社会如此残酷,古今中外皆是如此、概莫例外。
(压题图片来自作者手稿。2024年6月10日初稿,6月13日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