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知识付费非常火,各类学习类app层出不穷,我们也会经常一冲动就买了不少课程,结果一年到头一看,钱花了不少,课买了不少,真正学完的课却很少。拿我自己举例,在过去的2018年,自己在各类付费类知识app上投入至少超过3000块,但是几乎没有一门课程是从头听到尾的,更不用说去复习和总结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人会把原因归结到平台方,觉得是商家在大肆贩卖知识焦虑,不停给大众洗脑,其实是为了赚钱,比如现市场上有很多人在批判罗胖的《得到》,认为他就是个贩卖知识的商人,目的就是为了卖产品挣钱。我不这么看,虽然我也在得到上订阅了不少付费专栏,有的课程买了之后也没怎么听,但是这种把自己没有学到东西归结于别人的态度是毫无理由的,完全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推卸责任。
我大致分析了下自己的情况,发现通常在决定买这门课程的那一瞬间会有强烈的求知冲动,觉得这个课程非常好,学了以后自己肯定会发生很大变化,但是这种短暂的激情持续的时间很短,通常也就持续一两周,后面随着直接的推移,发现自己学习的进度和课程更新的进度已经差了很远了,继续学的欲望越来遇弱,再往后可能几个月都想不起来打开课程了。
为了改善自己这种状况,我在2019年给自己定了这样一个规矩,在买任何一门课程之前,必须先学完一门旧的课程,不论当时觉得想买的课程有多好,也必须克制自己的一时冲动,如果自己真的想学更多的不同学科,就只能通过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尽早地把之前购买的课程学完,否则只会越买越多,越来越焦虑,希望在2019年底自己在总结过去一年的时候不再是后悔和焦虑,而是收获后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