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第一次参加孙惠玲老师工作室的讲座,是由惠济区中心张雨老师带来的《让爱走在教育前》。作为一位准妈妈的张老师,挺着大肚为我们分享了自己在管理班级中的心得。真的要为张老师的精神点赞!
张老师的分享主要从班规的建立、学习力的培养、沟通的艺术三方面进行。
一、班规的建立
1.正面激励,营造班级氛围
在班规建立方面,张老师采用了量化表格的形式,比如班级日志记录、班干部推荐表等各种表格辅助班级管理。使用表格管理这个方法我在网上也看到过,包括有的老师也用到了积分方面,表格辅助班级管理可以让我们的管理更加高效科学。
同时张老师借鉴李希贵校长的外部性行为行为坐标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张老师谈到自己会在学生就餐发放水果时采用了“乾坤大挪移”的方法,以此在培养学生之间友谊的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当我听到这个例子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换作我,我会怎么做?
2.思想的引领
我们在单位会说“我们的学生缺乏到道德教育,”往往会把对学生道德的培养重心放在班主任身上,班主任固然有责,但是道德教育的培养是每个科任老师的责任,那么我们英语老师如何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呢?张老师作为语文老师,她利用了学习强国中的素材,利用午休前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并讨论自己的心得,有的学生将心得写到了作文中,在家长会上,会让家长以书面形式写出自己对孩子的心声,可能每个学校情况不同,我们学校很少会开家长会,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家长通过拍摄视频等形式先发给老师,然后老师利用班会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呢?
3.学习要求的细化
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张老师真的做到了细无巨细,对学生的要求非常具体,例如早读会有一个具体的示范,告诉学生需要捧着书读,反观我们的课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教师都停留在了“要求泛化”的层面,我们要求学生“坐好”,但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坐好”,他们以为的坐好和我们想要达到的坐好不是一个标准,因此这个时候老师应给予具体的示范;做笔记,我们经常会让学生做课堂笔记,但是学生不知道往哪里做,不知道怎么做,老师在最初就应明确告诉学生笔记需要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记,抄写到指定的地方等。听了张老师的分享,让我也在审视我的课堂上有没有做到要求细化。
二、学习力的培养
学生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学习的环境场
张老师说到“环境场”,这个词我真的是第一次听到,“场”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人们做出特定的行为。例如:我们都知道家里就是一个舒适区,回到家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想窝到沙发上,躺到床上。到了单位,我们就知道需要调整状态投入工作中。同样,对于学生也是如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当张老师提到自己在班级的布置上会将钟表挂到后面,以防止学生思维的干扰;会将课件制作的简洁,让学生的课桌上只摆放对应的课本、笔、练习本,如果学生课下想说话,那么就需要到教室外面,因为教室里是学习的地方,以此培养“场”的意识。
当听到这些例子,我心里一个想法是“这个老师好自律”。只有自律的教师才会去这样要求学生。我们小学的教室,我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学习场”,如果我们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这种“场”意识,对他们的一生应该都是有影响的,因为这真的是在培养他的习惯。
2.创造高效的课堂
张老师从课前、课中、课后分享了自己的做法。我最有印象的一点,“教师讲的再多,学生也不一定能记住”,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满堂灌,以为自己只要说的够多,那么学生就能够记住,但事实上,真正被学生吸收的是很少的一部分,现在我们都习惯利用手机软件听书,我也喜欢路上边开车边听,但我也真的发现自己听了30分钟,有的时候甚至一句话也没记住,有的是当时记住了,下午就忘了,真正进入脑子里的很少很少。那么这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学生,所以按照这样的规律,我们要想让学生能够记得多,就让学生多说,让学生不再跟着“导航”走,而是从输入转向输出。我们都知道“学习金字塔”,知识通过自己讲授给别人反而是记得最牢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让学生站起来讲。
3.沟通的艺术
作为教师,我们免不了要与学生、家长打交道,尤其班主任这一角色。张老师的那句“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面,而应该并肩作战,甚至教师应成为扛大旗的那个人”,让我想到了我目前一个班的情况。每次进入五二班,自己就在忍不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就想与学生争个输赢,虽然自己在有意识的避免,但很多时候还是控制不住。教师与学生本身就不是敌人啊,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啊,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就想利用权威管理呢?因为我们把学生当做了敌人。
张老师分享了自己在管理中的一些语言上的艺术让我感觉非常实用。“你的身高和你的声音不成正比……”教育中处处透露着智慧,我们常说一个老师要具有教育机智,幽默风趣的语言也是教育机智的一种。
收获:这是自己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讲座,真的受益匪浅。自己在班级管理上有很多问题,以前的我总是以为反正自己又不是班主任,我只需要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而随着这一年的学习,让我也明白了“三分教、七分管”这句话,教师的教学设计固然要对学生有所吸引,但是课堂管理永远是一个话题,是无论科任教师亦或班主任无法逃避的一个问题。且管理适用于课堂,也适用于我们的家庭,因为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孩子。
特别感谢在梁老师的带领下,我能够加入孙老师的团队中学习,如果不是孙老师为我们“开后门”,我也无法有这么多的学习机会。一方面让我看到了更多优秀的老师,另一方面更让我这只井底之蛙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