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的标题是接纳:我没那么好,你也没那么好。
作者说了接纳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接纳我们自己的矛盾和复杂。第二个阶段是接纳他人的矛盾和复杂。第三个阶段,接纳两个矛盾复杂的人相遇后产生的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复杂。其中自我接纳是第一步,我们有时候会大吃一惊,自己真是一团糟,但是认识到这一点又是让我们感觉很舒服。作者也认为承认自己的真实情况绝对比与事实对抗要好过一点。我们要敢于说出我没那么好,你也没那么好,但是这都没关系。神奇的是,当我们接受自己没那么好的事实是,我们就开始感觉更好了。当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是我们就会改变,然后变化就不知不觉的发生了。作者还举了一个朋友步道的故事。一个十岁的孩子在暴风雨中奇怪的车祸中丧命,朋友觉得他没办法做一次完美的布道,并且感到无力,他认为他不是上帝,他只是一个人,没有完美的方式让孩子的死变得有意义。于是作者让他把这个例子说给教区居民听,这次的布道没用草稿却非常动人,他的朋友坦诚了他害怕表现的很脆弱,也强调了只有团结相互需要才能进行疗愈和转变。我们一直追求完美,而实际上内心受过伤的人才完整,我们要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实之后才能变得完整。只要我们生活着,就会受到伤害,当我们相遇,也难免发生碰撞。
践行接纳,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执念,以获得内在的解脱。想想我们坚守哪些自己很害怕失去的东西?挣扎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什么?如果松开手,地面等着我们的是什么?这个跌落会有多深?如果放手了还能活下去吗?
要学会正确看待批评。如果我们经常批评他人,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受到保护,缺乏安全感就容易批评他人。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问问自己能做哪些改变,能让自己感觉更稳妥和安全?如果我们总是苛责自己,一般都指向一些尚待解决的痛苦。这时我们要找出不安全感来自哪里,以帮助我们处理这些问题。
要记住,经历痛苦才能成长。通过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之一,最深的伤口往往会产生最强大的力量。我们不要去聚焦造成的伤害本身,要关注于关系带来的疗愈效果,在遭受痛苦的时候多问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本可以怎样处理这个局面?这个痛苦教给了我们什么精神财富?
找到让我们感觉舒适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接纳我们的缺点,让我们感觉能做自己和安全感。在那里我们被爱一部分是因为我们的缺点。
而那些感觉不像是在家的地方,是因为我们尽力成为不是自己的样子,或者别人不接纳我们本来的样子,和我们尽力满足他人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值得继续这种努力吗?从中会获得什么,会失去什么?
要学会花时间来独处,只有舒服的跟自己独处才能舒服的跟他人共处。如果我们因为不能用自己的双脚站立而依附于别人,这个人可能是救命恩人,但这段关系却不是爱的关系。而独处的能力是具有爱的能力的条件。我自己一个人觉得难受的时候,我们耳边回想起来的应该是积极乐观,支持新的亲人的声音,而非谴责,数落,羞辱的声音。
作者也指出做到接纳并不容易,需要分阶段提高。下一步先突破的是接纳自己,之后再突破接纳他人。最后突破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无法接受的和拒绝改变的。问问自己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