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无聊赖和惴惴不安的煎熬中又等了几天,偶尔也会去图书馆翻翻招聘广告,但是基本上也没抱多大希望,发出的应聘信也稀稀拉拉的没几封,完全没有了以前的激情。
这时,一封大拇指宽的电报送到了我手上,上面有一个地址和一个厂名。我几乎都忘了我还应聘过这个工厂的职位,完全没有印象了。
想再去从几个月来的报纸堆里找到招聘广告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无论如何这是大海中的一根稻草,我得抓住,紧紧的抓住。
第二天我就按照电报上的地址踏上了去往工厂的大巴。
这是一个90年代初刚刚开发之中的几百个广东小镇中的其中一个,基础建设刚刚开始,道路都是刚修建了一半,右边铺上了水泥但是左边依然是黄泥巴。一下雨的话到处都是泥浆和水坑。
大巴在通往小镇外的大路口让我下了车,一路得提醒司机师傅好几遍以免错过了站,其实那时候根本没有站台,有的话也看不到,就一个小牌子挂着,还不如现在摆小摊的牌子显眼。
下车四处一看,满眼的荒凉,农田或者果园被征用,推平了一小半拉用来修建公路。路边蹲着,站着好些被特区关卡拦下来的内地打工人,扛着花花绿绿的包裹,因为没有特区通行证而被拦下。
公路的旁边有一个报刊亭,一个大概2米长宽的小木屋,卖一些小道报纸杂志和地图,还有一个收费的固定电话。有的人正想办法联系特区内的亲戚朋友或者熟人来帮助入关。如果是脑袋转不过弯的人,一辈子没出过农村,电话都不知道使用的,后果就不得而知了。
问清楚方向后,我叫了一辆摩托车,驶向我心目中的圣地,旺华鞋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