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得到APP上看到了寒武创投创始合伙人韩冰的一篇文章《五年后什么最好卖?》,里面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衡量信息量,我们这里借用一下信息论里“信息熵”的概念,“信息熵”代表着离散随机事件的出现概率。熵越大,意味着随机性越高,不确定性越高,信息量也就越大。
“信息熵”里的这个“熵”字来自热力学,它的物理学意义是用来度量体系混乱的程度,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热力学系统中,熵只能增加。也就是说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整个系统只会越来越混乱,而不会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自己变得有序。如果觉得难以理解,可以想象成自己的屋子,如果没有任何人打扫的话,是不是会越来越乱呢?
但是信息论中的信息熵和热力学中的熵增是相反的,在一个封闭的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增加意味着确定性的增加,也就是在一个封闭的信息系统中,信息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有序。而想要维持更高的信息熵,则需要给这个封闭系统增加新的信息。
反复看了几遍,终于理解后,发现这个概念可以运用的地方好多。而如何提高或是降低信息熵也有其思路,创造连接也是在提高信息熵。
零售业提高了信息熵,于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相当于扩大了顾客的群体,显然是有利于卖货的。杜蕾斯的话题营销,就是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小米的初音未来版手机,为手机增加了额外的一部分东西,提高了信息熵,显然是很有利于扩大潜在受众的。
相亲。如果你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比如就与固定的地域的一些人交往,没法看到外面的世界,没法与这个地域以外的人交往。于是这个小圈子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只有你穿越这个小圈子,有所作为,也就是冲破了这个封闭的系统,就相当于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熵。你的人生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人生的不确定性也是好事,说明你还有很多的可能性。
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不进步,有效沟通很少,或是仅仅就与那么几个人沟通,那么这就是封闭的系统。而使有效沟通更多,那么这也是提高信息熵。有效沟通会让别人更了解你,有效沟通会传播自己的思想,这个系统就不是封闭的。写作、演讲,这是一对多的事,而且借助互联网,这个“多”几乎无上限。这个样子就大大提高了信息熵,大大扩大了自身的边界,那么这显然也是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熵。提高了信息熵很多事就容易了,很多serendipity也会相应发生.比如很多工作可能就会找上门来。
我的公众号没有读者,这个系统真的是太封闭了。为了提高我公众号的信息熵,那么就要为这个封闭的系统提供更多的信息,想办法创造更多的连接。可以为自己的公众号打广告,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一下公众号的信息熵。比如,我前些日子把公众号的文章粘贴到得到订阅专栏的小组里,这是传播的一种方式,而传播不就是让系统不那么的封闭吗,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也是提高了信息熵。之前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公众号作者很精彩的回答了一个问题,当然人家也注明了自己的公号。看着人家回答的这么精彩,有想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冲动。这不就是提高了公众号的信息熵吗,因为公号作者的这一做法,其离散随机事件(我看到了,我想关注)增加。
一本书可以看作一个封闭系统。而书评或是读者留言、反馈等,相当于在这个封闭系统里增加了信息,于是这个封闭系统的确定性增加,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理解的就很通透了。读《beyond feelings》有一段注意力的章节不是很明白作者的意思,这本书也是笑来老师推荐的。有一天在笑来老师专栏下面看到了一位读者关于这个章节的留言,瞬间搞懂了,感觉真serendipity(惊喜)。而且一篇文章也是封闭系统,下面的留言就是在降低信息熵,确定性增加,看完下面的留言,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就会更透彻。
而为了提高一本书的信息熵呢,也就是不让他那么的封闭,我们需要怎么做呢?我想主要应该让这本书与其他的东西扯上关系于是,可以请一些名人作序、可以讲述下作者的故事……
题图摄影:Dingzeyu Li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