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丨儿时的年味,浓烈的乡愁
儿时的年味,是纯真的,一如深山里的溪水,清澈,透明,过滤得只剩下快乐。
我总觉得小时候的嗅觉是灵敏的,要不怎么能早早的就嗅到过年的味道呢。
儿时的年味,是从大人们打糍耙、做豆丝的时候开始散发出来的。
小时候放学回家,看见家里有一大群人,有的人手里拿一根棍棒,对着石椿打糍耙;有的人在旁边准备替换打累了的人。
我则在旁边左跳右窜,偶尔妈妈会将那个刚打一下的糯米团塞一点到我嘴里。这时候,即将成为糍耙的糯米团,吃在嘴里热乎乎的、粘粘的,带着稻米的芳香和清甜,这就是初始的年味吧。
儿时的年味,是一件期盼了很久的新衣裳。
一生当中穿过的衣服,已经多得记不清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年过春节,妈妈花了五块钱,给我买了一件粉红色的罩衣,那是我记忆里人生中的第一件新衣服。我高兴得一夜没合眼,把衣服就放在床头。第二天是年三十,一大早天还没亮,就穿着新衣服,到处叫姐妹们起床。其实就是想展示一下自已的新衣服。
儿时的年味,是吊在梁上的那袋花生。
在采摘花生的季节,我们是吃不到花生的,因为花生的稀有,我们只有过年才能吃得到。于是,妈妈怕我们这些馋猫忍不住偷吃就把那袋花生挂在梁上,每天放学回家,抬头望一眼花生袋,咽一下口水,然后在心里默默的期盼过年的到来。
儿时的年味,是我们的快乐,父母的辛劳。我们只负责吃喝玩乐,而父母则用一年的积累来变换成我们喜欢的物质,供我们过年时挥霍。
父母平时是不苟言笑的,但在过年的时候,看着我们吃得那么香甜,玩得那么肆无忌惮,他们把蓄积了一年的笑脸,在这个时候尽情绽放。
儿时的年味,是置办年货的那份热闹。
大人们去街上采购过年的物资,我们就跟着看热闹。平时无人的街上,现在熙熙攘攘的到处都是人,手里多挎着篮子,有装满了往回走的,有空着的还在东张再望的。平时不见的小摊小贩,这时候不知道从哪里都冒出来摆满了街的两旁。小摊儿上有现写现卖的对联儿,平地里也生出了许多卖炮竹的小摊贩,还有卖菜的,一溜溜满大街都是。
儿时的年味,是一桌饕餮盛宴。
没有山珍,也没有海味。有鱼丸、肉糕、肉丸、全鱼、豆腐、藕片…… 等满满的一大桌。
豆腐的寓意是"都富",希望来年都富起来,至于富到什么程度,谁也无法预测,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我想可能是那时吃了豆腐吧,所以把这个愿望根植于心,现在我们一大家子人都实现了这个美好的愿望;而藕片的寓意就是"心空",意思是吃了它,来年就活得简单、自在;全鱼是不能吃的,只能看,它是一种吉祥的标志。
如果说年饭的前奏是祭祖,那么结尾则是小孩子的重头戏一一发红包。这个传统一直沿续到现在也没变,变了的只是收红包的人变成了发红包的那个人。小孩子冲着大人拱手作揖,说一句"新年快乐!",这时红包就来了,每个长辈发给每个孩子三块或五块钱,大人小孩皆喜笑颜开,各得其乐!
过完年后,大人的钱包瘪了,小孩子的荷包鼓了。有了钱的孩子们心里暖暖的,美滋滋的,个个都有了底气。男孩子用红包里的钱买鞭炮,身后跟着一大串小朋友,你放一下,我点一个,将过年的热闹演绎得红红火火。女孩子则细心一些,将钱存起来买好看的铅笔盒、笔,或以后再慢慢花。我则是跟在男孩子后面看热闹的那个女孩。
儿时的年味,是回不去的童年,是对纯真的怀念,是对逝去那份童趣的相思;是记忆里的乡愁,是父母微笑背后的艰辛。
儿时的年味,随着我们的成长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如今璀璨胜往昔,却没有穿上一件新衣而夜不能寐的快乐,没有吃一顿朴素年饭的香甜,没有得一红包如怀揣巨款的温暖。
成长让我们把儿时的年味收藏,随着时间的发酵,也愈发变得持久弥香。
余光中在《乡愁》里说: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儿时的年味就是我的乡愁,儿时的年味是游子内心深处的,对于故乡记忆最深的乡愁。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