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反过来看这个成语,不禁,让我想到一句经典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就有点像是,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们如何才能知道我们真正理解了一个概念,真正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呢?无非是出几道题,让我们动手实践一番。在我的印象中,反正,每次老师问我,“你会了吗?”我都会点头默许,然后,一应用,就晕,一做题,就错,唉,也是醉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生活中再也没有那位曾经苦口婆心的,费劲心力的检测我们是否真正知道了的老师了。而知易行难,也渐渐被我能演化成了一句话——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可仔细看看这句话,却总觉得哪儿有不对劲的地方。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说这句话的小伙伴肯定现状不佳,不然也不会有这般慨叹。既然如此,问题肯定出在了前半句。自问一番,“我们真的懂得了很多道理吗?那些个道理真的是我们骨子里就认同的吗?再进一步,就像是多年前的那一个个概念一样,我们是否做过自检自测呢?”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给一些励志的故事啊,或是讲道理的文章啊、书籍啊,起了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鸡汤”,又过了没多久,人们更进一步了,管它们叫做“毒鸡汤”。不可否认,有些故事的作者的确是为了搏得一时的眼球,而有意为之。但是,如果把类似的文章、书籍一概而论,未免显得过于草率。
我猜,那些说出“毒鸡汤”话语的小伙伴的心理应该是这样的,“什么狗屁认知啊,鸡毛方法啊,根本就没用,说了等于没说。谁不知道,熟能生巧呢?谁不知道,投资自己呢?谁不知道,抱怨无用呢?都是些车轱辘话罢了,没有一点有价值,有营养的东西。”然后,那本“毒鸡汤”就被丢弃一旁,纸张渐黄,满是灰尘。
我继续追问,“难道看过一遍,感觉懂了,就是真懂了吗?小时候的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啊,我也觉得自己已然掌握了所学内容,可事实呢?还不是一塌糊涂。再说了,我还不止看过一遍呢,不仅如此,老师还教过我,给我做了详细的论证呢。可最后呢?还不是晕头转向。”
就像那句真理阐述的一般,若是你没有用亲身行动检测过一个概念,那你根本就没资格说,我会了,我懂了,我真正掌握了啊。
也如同人们口里经常提到的“机会”一样。在把握住机会的人的眼里,那个机会才是机会,反之,当那个结果出来的时候,没有把握住的小伙伴,会惋惜的,会装模作样的说到,“自己当初也懂,也知道,只是没把握住而已。”嗨……这明明就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明明就是堂而皇之的给自己找个借口嘛。
我也知道“孰能生巧”,可是我也仅仅停留在知道了的层面上,那我骨子里认同吗?那我真的验证过吗?没有,通通都没有。
近两年来,有朋友说我真的变化太大了,我想,那多少是因为随着我读的书越来越多,越发觉得自己的无知,也越发觉得自己能力的弱小吧。
有了此种觉知以后,便觉得只有耐下性子积累,才是唯一的出路,就像是人人都知道“积累”的重要性,而真正用行动去验证的,好像没有多少,而积累,又是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如果有人问我,“你知道积累吗?”
我会回答,“知道。”
再问,“你真正懂积累吗?”
我会回答,“暂时还不懂,不过,我觉得懂与不懂,不需要我解释的有多么天花乱坠,多么五彩缤纷。我知道,行动才是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