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也接触过各种不同层次的孩子,包括这一届带的几个非常优秀的孩子,通过观察对比总结:孩子之间的差别真的不在于智商的差别(除了极个别天才型的孩子),现在的孩子其实都不笨,拉开差距的最主要差别还是在于学习习惯的,或者说在于思维模式的差别。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个孩子都很在意自己的考试成绩,每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不同的孩子关注点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关注点主要在成绩,如果成绩优秀满意,就高兴一场,成绩不理想就黯然神伤甚至把试卷撕烂。有些孩子除了关注成绩,最重要的是很关注错题,关注自己为什么做错了,具体考哪个知识点?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心理学上把前者的思维定义为固定型思维,后者为成长型思维。一个在学习上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学习成绩一定不会差。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是他认为自己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就这么简单。那么,当你觉得你的所有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有什么好处?比如说,这一类的孩子不怕丢脸,上台举手发言没关系,说错了被大家嘲笑也不要紧。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他在学习。我们小时候学中文为什么学得快?就是因为我们学中文的时候,说错了无数次,然后再慢慢纠正,这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那时候我们会快速地吸收大量的中文词汇。后来,学英文为什么变得那么难?甚至我见过很多孩子学英文,都是自己关起门来不让别人听的,因为他怕说错丢脸,他总是在掩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以至于学了很多年英语都学不好不会说。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和固定型思维的思维在这一点上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有大局观,会不断地向前看。
事实上,我们不能够轻易地把孩子分成他一定是成长型或者是固定型,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作为父母老师要不断去激发孩子对于成长型思维的认知,并且刻意地训练孩子用成长型的思维来面对学习和生活。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孩子的消极情绪会逐渐减少,而积极情绪会上升,我想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怎么也不会差吧。
比如“篮球之神”乔丹。如果我们不了解他的成长经历,我想我们一定会认为他之所以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一定是来源于他极高的运动天赋。殊不知他曾经连高中球队都进不去。他回家非常沮丧地跟他妈妈说,“球队不要我,说我的身体素质不行”。他妈妈说,“那就练呗”。于是,他就开始拼命训练。乔丹每次打输一场比赛,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练球。他觉得,今天输了比赛就是因为发挥不好、手感不好,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不断练习。我们都知道乔丹的运动生涯在所有运动球员中都属于非常长的,他曾经还有一段时间去挑战棒球。在正常人看来会觉得,这人简直就是疯了,一个如此伟大身上有巨星光环的人,怎么可能跑去不熟悉的棒球场上去打棒球,还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职业的棒球选手呢?这应该是很丢脸很冒险的事。但是,对于乔丹来讲,他觉得,没有什么丢脸的。他觉得这是我的爱好、我的人生,我想要去尝试一下有什么不行呢?所以,当他打棒球打得差劲,让别人嘘他,或者他让人很失望的时候。他没有太在意,因为他觉得那是别人的看法,他只是在不断努力学习。他人生当中最困难的时间是从棒球场回到篮球场的第二次复出,一上公牛队就连着输了好几场比赛。这个时候外界对他的评价到了“谷底”。在那一刻,乔丹没有做任何别的事情,唯一做的就是加强训练,而且随着他的年龄不断地增加,他的身体素质还在不断下降。但你会发现,乔丹到后期打球,已经不完全靠身体了,这就是他通过不断地练习其他的技能让自己能够适应自己的这副老一点的身体。这就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选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伟大之处。
我举了这个例子,我相信大家对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为什么这么重要有了初步的认知,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思维的本质区别都有哪些?我们怎么来分辨一个人是成长型思维还是固定型思维的表现?
第一个区别是,这两者对于自身的评价准确度差别很大。一个孩子是成长型思维还是固定型思维,你就看他对自己的评价。成长型思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相当准确。他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状况,他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水平。而固定型思维的人,要么自视过高,要么就说“我根本不行,我完全没机会,我已经放弃”,所以他是徘徊在自大和自卑之间。
第二个区别,是当孩子被老师叫上台的时候,或者当孩子获得了一个表现机会的时候,看看孩子脑海当中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如果孩子是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会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我说错了老师可以纠正我,因此我可以不断进步。所以,犹太人教育孩子为什么厉害?因为犹太人经常跟他的孩子说,你在教室里边有任何的不同意见,一定要赶紧说出来。因为你不说出来,老师就没法纠正你。这就是给孩子灌输成长型思维的基础。
第三个区别,是脑波都不同。心理学家对两种不同的人群进行脑波的测量。他们一边答题,一边监测他们大脑里边哪个区域会亮。最终实验发现了什么呢?成长型思维的人脑波亮的区域是当分析正确答案的时候,此时他大脑非常兴奋,他在认真听为什么这个是正确答案。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大脑发亮是宣布答案对与错的时候,他最关注的是这道题是对了还是错了。
我在学校教书的感受也是如此,孩子们最兴奋的就是看自己考试考了第几名。有些孩子只要看到自己的名次不错,管他做错了几道题,无所谓,哪怕是只考了60多分,但看到别人考40多,他就很开心,他们根本不那么在乎自己哪些题错了,为什么出错!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但优秀的孩子就不一样,我曾经教的一个学生,初二有一次考试考完了他还在哪里思考刷题,我当时就很好奇是不是他考差了,我问他咋回事,他说考试的时候有一道题当时没有很快想出来,现在想想是不是还有更好方法。我当时听了感到特别欣慰,心想,以这样学习态度来学习怎么可能学不好呢?果不其然今年中考以屏蔽的成绩考上了最好高中。
第四个区别,是他们对于努力与否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努力是一件丢脸的事。他相信天分,相信一个人的水平是基本不变的。他觉得,这种人适合干这个,那种人不适合干那个。他认为有天分的人最容易获得别人的尊敬。人们更愿意获得对于自己天分的夸奖,而不是对于自己努力的夸奖。因为对自己天分的夸奖,才能够显得跟别人不一样。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都会有班上有一些人,大家说他从来都不学习,但是他成绩很好。总有这种别人家的孩子存在。实际上,他有可能家里默默地努力,但是他更喜欢得到的是不努力的感觉。而当这种不努力的感觉成为一种习惯以后,你会发现他可能能够通过一个顺利的高考,考上一所很棒的大学。但他人生当中存在隐患,因为他的目标就是我要找到一份让我不怎么努力就能够干得好的工作。
孔子里边有一段话说,“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进到太庙里边,每件事都要问说这是什么。旁边人就说,“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说,鄹人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礼,他怎么入太庙,每件事都问,看来是没什么学问。说这个话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他认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不应该每件事都问。但是孔子说,是礼也,这就是礼。为什么?好学就是礼,我就算是不会,我也要一件事问清楚,你不能不懂装懂,不懂装懂才是对祖先最大的不敬。孔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成长型思维的人。所以,努力不努力也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一个分界线。
第五个区别,如何看待失败。失败到底是一个行为还是一个身份?失败既可以是一个行为,也可以是一个身份。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失败当作一个行为——我今天失败了,虽然我今天没成功,但是我可以继续努力,这就是成长型思维。但是,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把它当作一个身份,说我是一个失败者。
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篮球教练叫作伍登,他把一个非常不怎么样的学校的球队带到了全美联赛的冠军,而且连续很多年都是冠军,这人真的超强。还有关于伍登教练专门的电影,伍登教练讲过一句名言,他说,在你还没有开口责怪别人之前,你还不算是一个loser。我们都会面对失败,我们都有可能会经历挫折。但是,如果我们一经历挫折,我们就想赶快地撇清这一切,说“这不怪我,这不是我的问题,这怪队友怪场地 ”等等。这时候你才真的成为了一个失败者,成为了一个loser。
我相信大家对于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有了一定的概念了。接下来,我们来谈应用。
首先看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怎么应用?在关于学习这件事情上,成长型的人是不会死记硬背的。我现在回忆起来上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就是他觉得要把课学好就是背过,没有别的办法。其实,这种想法就已经是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他得出一个结论:我脑子不行,我背不过,他其实没有下足够的功夫去研究那里边的机理。而是简单地认为,学得好的人都是因为背过来了。所以,就出现了一种人,叫作死记硬背。而真正的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去琢磨、去想,做错了一遍题以后,归纳总结思考,这才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因此,从学习方法上,这两种人就是不一样的。固定型思维的人能不努力就尽量不努力,在所有的考试过程当中,学习过程当中,只要能够达标,只要能够排在前几名就心满意足。所以,你会发现为什么我们的家长总是担心孩子的学习环境,其实学习环境真的是有影响的。
因为家长都想要孩子获得超强的成长型思维。如果孩子在一个特别差的中学想考上清华北大或者是哈佛这样的名校,难度是非常高。因为孩子们经常是对标的,他一对标发现,我已经比别人高了那么多了,那我还需要再付出更多的努力吗?这时候,你发现那个固定型思维的自我就开始出现,说你已经很好了,这时候你应该尽量表现出轻松就能够考得好的那种状态。因为那种状态能够带来虚荣,能够证明我比别人有天分。人们都希望自己跟别人不同,这个在心理学上叫作价值感。我跟别人不一样。怎么就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别人需要努力,而我不需要努力。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培养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呢?最重要的是两点。
第一点,要关注成长而非天赋。天赋并不重要,就算有细小的差别,但它并不不是最重要。
第二点,可以批评,但要进行建设性批评。批评不是侮辱他,批评不是恐吓他,更不是动手打他。批评是建设性的,跟他一块儿商量怎么样做能够变得更好。这两点归结起来其实也是一回事,就是不要评判结果而要去引导注重过程。
那么,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才是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呢?是温和的充满着成就感的环境,还是有足够挑战的环境?研究的结果是,要给孩子高标准的教育环境。
在一个贫民窟的学校里,有一个老师去给他们教阅读。美国阅读是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孩子根本就没有阅读能力。老师要求他们要读《麦克白》,要读莎士比亚,读《双城记》,读《简爱》这样的书。
后来,这些孩子的阅读成绩得到了大幅提高,他们比城里的那些公立学校的孩子们的成绩还要高。孩子们会有充分的潜力去发展,所以当你给孩子足够挑战性的教育环境的时候,孩子才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因此,成长型思维不意味着减少他的挫折,不意味着不批评,更不意味着永远是和风细雨。但是关键点在于,你所专注的点,是他此刻的状态、对他的引导是方法和努力的过程。
如何帮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最好的方法是经常跟孩子们开关于成长型思维的研讨会。让孩子参与到对于脑科学的学习。当大量的孩子学习了脑科学以后,知道原来大脑可以成长,原来大脑的神经元可以产生更丰富的连接,大脑可以变得更加聪明,这时候孩子们才更有信心去改变自己。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学会放下自我,像佛陀那样说“无我”,有什么丢脸不丢脸的;像孔子那样说“行所当行”,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时候你会发现,很简单。但是这件事情本身特别难,因为我们的“我执”是那么重。
那怎么才能够放下自我,这里边有三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叫作接纳。当你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固定型思维的想法的时候,不要着急批评自己。你一下批评,你就出现固定型思维了,或者他出现固定型思维了。要意识到:我体现出了固定型思维,接纳,我知道我有这个问题。
第二步,觉醒。我们很多人经常讲的觉察力,就是你能不能够感受到自己此刻的思维模式。有觉察力,接纳才会有效。
第三步,行为。你要去做一些行动,做些行动去逐渐地改变。比如寻找亮点。寻找亮点是改变自己最有效的方法。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努力地觉醒自己,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同时帮助孩子养成一个终身成长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