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以前的老杂志,偶然间读到一个故事。今天的文章,就写写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吧。
这个故事也许你曾经读过。故事是这样的: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援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过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一位父亲对心爱的儿子的诺言,更是一种浓浓亲情所发散出的巨大力量。在这个故事里,这种力量创造了奇迹。
成为父亲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当我第一次看到因为自己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时,我发现我对生命有了全新的理解,人类通过繁衍后代延续生命,可是作为人类个体,原来我们通过生命延续的,是一种亲情。
每一对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的眼里,孩子不仅与自己血脉相连,还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他们爱并奉献着,而且任劳任怨,不思回报。这种融融的哺育亲情是人间一道最温馨的风景。
我不知道每一位刚刚当上父亲的男人,在面对孩子那对纯真无瑕的眼睛时,是否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但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里,期待与担忧,将会始终与爱护相伴。
在成长的岁月里,好几次我都有一种为孩子写一封长长的信的冲动,希望帮助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上少走些弯路。可是又慢慢发现,我越是担心什么,似乎她在这方面就会频频出错。而我忽略的地方,她又表现的相当不错。后来我想,减少自己的担心,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千万别把这当做一个父亲的精神胜利法。事实证明,不再为她的未来担心,于己于子,都是一次完美的体验。
作为家长,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爱会略有不同,母亲对孩子往往宠多于教,而父亲则往往教多于宠。
一个幼童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做父亲的就像一支画笔,既可以把这张纸画成一幅价值万金的名画,也可以让它顷刻之间,变成一张废纸。
父亲教育的尺度很难把握,过于松弛就成了溺爱,过于严厉则是虐待。这对孩子的成长都影响极坏。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大多自私、脆弱、专横、自以为是,这种孩子可以有个舒适的未来,但不会有多大的出息。而在虐待中长大的孩子大多孤僻、怯懦、阴险、竭斯底里,这种孩子长大了,要么一生平庸,要么成为为害人间的魔鬼。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走向任何一个极端,我会尽我最大的所能,来帮助她、塑造她,让她成为一个拥有独立品格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希望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希拉里·克林顿对女儿说:我第一次做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孩子,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作为家长,对孩子讲这样一句话,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