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翻开我从简书分享到朋友圈中的一篇文章,点开之后看到账号名称后面的几个字“简书作者”,我愣了一下并没有往下翻。
思维停留在“我到底算不算一名作者”?
我去百度了一下,百度给出的定义:指从事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
我写的东西既达不到文学艺术的高度,也称不上作品,何德何能冠以“作者”的标签,我在想。
事实上我的写作水平有限,也并非文学专业毕业,更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走上写作这条路却是我一直的梦想。
在从事内容编辑工作以前我也会偶尔写一些东西,在来简书之前我还只是用空间日志来编辑文字。那时候的我把写作当做业余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分享到朋友圈得到他人的赞赏我也会特别有成就感,仿佛从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所以从那时起我坚信自己以后一定要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
这就是我最初写作的动力,我从文字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属。
人往往在一个局限的空间里眼界会很小很小,就像小时候的那篇童话故事《井底之蛙》,容易在别人的赞赏中自我满足,失去了提升自我的动力。
那时的我就是这样的感觉,以为能写两句很有意境的话,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就算是创作了。
殊不知,我离创作还有十万八千里远。
跳槽换工作后我成了一名新媒体小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媒体平台发布原创内容,刚开始我自大的认为以我的文笔完全可以胜任,兴致勃勃的把写的内容发布出去,原以为可以获得很高的点击量,却发现阅读的人寥寥无几,自信心备受打击。
可是我是个很固执的人,选定了一条路,就一条道走到黑。
我没有因此放弃写作这件我最喜欢做的事。
我像是一只有梦想的“青蛙”,知道待在以我为中心的井底永远都没有出息,所以我想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也确实很精彩,我加入到了简书创作中来,最初选择简书的理由也很简单,给自己提供一个创作的平台,这是我的初衷,到现在也是。
“一入简书深似海”,看了很多作者的作品,我才觉得我与他们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他们对选题、文章结构、中心思想、情感升华的把控是那么如鱼得水,而我写的文章却思路混乱、情感浅显。让我无比的羡慕。
然而光羡慕别人没有用,我努力想达到那样的高度,却一直也达不到。
我很喜欢诗词,特别是民国的朦胧诗,每每看到那样的诗句,我都在心里一万个羡慕,怎么可以写的这么美。
喜欢抒情散文,特别是读到《读者》里的文章,一件生活中的小事都被作者可以升华到旗帜鲜明的观点,还能引起无数读者的情感共鸣。
写作就像是孕育一个新的生命,要来自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需要用心去感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写出来的。
生活中的感悟是创作的源泉,灵感一向是创作者最重要的东西,这种东西抓不到,也强求不来。
最近的我,经常会被灵感弄得焦虑烦躁,总是灵感短路,有时脑袋萌发一个思想,就想赶紧把它写出来,但真正提笔去写的时候,却怎么也写不出来,思维开始混乱,写了一行,然后觉得不妥又删除了,再写一行,还是觉得不妥,再删掉,这样反复,最后感觉要崩溃了,干脆不写了。
我相信很多作者也有这样的心镜,把创作看的很重,当写不出东西来的时候,像失恋一样失落沮丧,甚至有时写完之后回头来看,差强人意,连发出去的勇气也没有,因为自己都不看好,拿出去简直污秽读者的眼睛。
写作对于我们这群把它当理想的人来说,虽然不是生活的全部,却是如同恋人一样重要,我珍惜每一次创作的机会(不知道这算不算创作)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缺乏文学的社会,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是没有灵魂的躯壳。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但不是一个合格的创作者,在与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我还离的很远很远,所以不要叫我“文青”,我受之有愧。
不断地丰富内涵,大量品读优质的文学作品,用心感受生活,一点点的积淀,才能创作优秀的作品,才能不负“作者”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