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八)开始,朋友圈就被“六尺巷片区的开工典礼”刷屏了。今天下午,经过原先被铁皮紧紧围起的张家相府时,看到在原荣康医院大门的位置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缺口。不由走进去细细地转了一圈。
基本上正对着原大门的是让人心痛的原账房楼的位置,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经过原办公楼旧址,是金鱼池和花园,迎面是荣康医院的电影院。这是一栋建国初期的建筑,以前还有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名字叫“秋白堂”,老城关人应该都还有很深的印象。听说要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进行保护性修复。
转而走向当年的住院部,我们看到了一口老井。井口上的井圈立刻吸引住我们。和我们在桐城城区见过的井圈相比较,它的体积要硕大很多,形状、尺寸如图所示,就不赘述了。并且多了两道旋箍工艺。它的石料应该也是取材于我们当地山区,俗称“炒米石、冻米石”的花岗岩。但是它的打磨功夫很到位,比一般的井圈要光滑细腻了许多,因此看上去非常精致。
从老井的位置往东,是相府的原大门所在。除了几排高大威严的杉树,和用老城墙砖砌起来的围墙(墙外就是宗伯第),已经找不到一点点古旧的痕迹。往南,可以看到有一棵至少需要三人以上才能合抱的皂角树(上海的迷妹徐菲特意为这棵皂角树写过文章),树龄据林业部门考证已有325年。这次来,意外发现钉在树身上的保护牌子不见了。
在皂角树的东南方是颇有名气的相府“五亩塘”。依稀记得大概是二百多米乘以六、七十米长宽,东西两侧略显㮋圆形。那时候荣康院内外都称之为“养鱼池”。上世纪末因为荣康院盖疗养科和内、外科病房,将“养鱼池”填平后,改造成了花园绿地。
不过就是因为这个工程,挖出了几块大功德碑。据知情人士介绍,说碑刻的尺寸接近门板那么大,内容是前清某年某月某日,因为修缮相府,谁捐了多少银子,谁捐了多少木料,谁出了多少工,等等等等。最最最宝贵的是这些宝贝都没有被损毁,在原地又埋了下去。在大型机械进场前,是不是应该进行抢救性考古勘察呢?
和相府相比,六尺巷以北,吴府大院内地表以上的遗存要丰富不少。于是我们沿着环城西路,走向吴府。首先会经过大名鼎鼎的方家“勺园”(又名方氏九间楼)。从勺园相邻往北,在围墙外就可以看到,一直到以前的荣康院老幼儿园这一片都是保存得相对完整的、青砖小瓦,有着明清风格的老建筑。以前听说幼儿园的墙里也嵌有一块碑刻,内容不详,不知道还在不在。期待这一片老建筑经过修旧如旧,能够旧貌换“新”颜。
从临时开通的大门进入吴府院内,首先看到的就是“海门厅”。我们以前都叫它花亭子,荣康院最初的老干部科就在这里。海门厅的主体结构还是比较完整,加固修复的难度应该不是太大。在海门厅的北侧是一棵很难得、很珍贵的百年紫薇,和一棵粗大壮硕的大桔子树。再往北,又可以看到一口老井,但是这口井的井圈档次就很普通了。
吴府内,东邻西后街,南邻六尺巷的地方尚保存有一栋百年以上的清代建筑。榫卯穿枋,四柱落地,前后还有两进院落。因为拆迁前这栋老屋里一直居住着抗日老红军刘伯伯一家,才得以躲过了荣康医院那些年发了疯似的大拆大建,幸运地保存下来。在这里,得向老人家致敬,您又为保护国家文物做了大贡献!我们又想,要是这样的革命前辈再多些,就太好了。
在这栋老建筑的北边,高高地矗立着三棵百年银杏,其中两棵的围径已经有一米六、七。感谢吴府的先人留下来的这些用再多的钱也买不来的活化石。
讲到树,我们高兴地发现荣康院以前的绿化确实做得很好。大略地数了一下,在相府和吴府里,围径达到一米五左右的大香樟树有一百多棵,杉树有七、八十棵。有不少香樟树离地一米多的围径竟然有二米二、三之粗。听说这些树已经确定将因地制宜,要尽量就地保护。这真的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明智决定,做了一件大好事!鼓掌!
我们边走边讨论,都认为最难以消失和磨灭的,是来自对周边建筑物的记忆。它们座落在那里,是仍然存在着的见证。因为它们传承着历史,传承着文化,传承了曾经的你我......告诉着我们,这里不仅仅是民间的传说,也不仅仅是电影小说中的戏说。这里有清晰的过去,有真实的现在。往前看,更有美好的未來!
——写于2019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