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课程已结束,从六节《正面管教》的课程中刷新了我在养娃上的许多想法和做法。
相信跟我坐在一起学习的妈妈们和我一样,尽管正在学习,但各种突发事件来临时总会打我们个措手不及,一下让所学的育儿理念、知识、技巧崩盘,不知如何下手,这就涉及到本周的学习重点——如何共同解决问题。
要解决问题涉及到很多,有鼓励,启发式提问,头脑风暴,认可感受,拥抱等。《正面管教》给出了详细的步骤——
看似简单的几步,却不是简单的就能学会的。就像在生活中不管我们遇到什么问题,首先想的都是“怎么办”,同样,当孩子向我们发出挑战时,我们也会先想“怎么办”,如果马上来简单地“解决问题”,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因为我们只急于解决问题,却忘了问“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反而与孩子之间发生新的冲突,造成旧伤没治反添新伤的局面。我们都知道人都是有情感的,所以要先处理孩子的情绪与孩子产生情感上的链接再去处理事情,不要上来就讲道理,让孩子有反抗情绪。
《正面管教》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会让孩子感到公平、尊重,没有批评与责备,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并且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做出自己选择,从而培养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感。
那在与孩子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之前我们大人又应该做到哪些呢?我个人的理解是——
第一:平等对待,和孩子一起处在规则之内。
不只规则孩子,家长要有榜样的力量,首先让自己处在规则之内。比如,家长需要用手机来工作, 告诉孩子会在几点前把手机关掉陪他看绘本,或者告诉孩子几点陪他玩游戏,让孩子来监督时间,时间一到我们马上停掉工作去陪他,他会明白妈妈很守时。这样的话你和孩子商量看动画片的时间,他也一定会很守时。但如果大人干什么都不规定时间,而只用时间来限制孩子,就会让孩子觉得不公平,这时不管什么样的规定与限制对孩子来说都不会有效果。
第二:不哄骗,不试探
家长如果能做到就说,如果做不到就闭嘴。
比如:孩子为要买一个玩具而哭闹时,家长会试探性地告诉他,再哭就不要他了,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害怕被抛弃,就会哭的更厉害,大人不耐烦或者觉得人多很丢脸,就会妥协,大人不但没有不要他,反而把玩具买下来了。等再有类似情况,孩子就是照着以前哭闹的方法试着去做,结果是,孩子慢慢会发现每次家长说完这句话,不但没有不要他,还给买了玩具,他会明白说不要他这句话是骗人的。但如果你换另一种方式,在孩子哭闹时平静的告诉他你不会给他买,要是哭我可以陪着你。等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他肯给你不会用哭的方式来威胁你。所以,只要你说到做到,不试图试探孩子,孩子就不会试探你。
第三:可以不做二选一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能说家长给出选项,孩子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虽然可以保证孩子不出现坏的结果,但这就变成了“有条件的控制”,让孩子失去自己的想法以及错失试错的机会,不能够使孩子得到很好的锻炼,缺乏长效机制。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即便是他的想法我们看起来不是那么的好,我们要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
第四:不惩罚
很多时候,在孩子做错事后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都会急于批评教育,训斥和指责,使孩子失去了解决问题的信心。但这并不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的方法。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包括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不能只盯着孩子错误的行为,以及产生的不理想自然后果,重要的是鼓励和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增加面对挫折的信心和力量,并且可以持续不断的成长。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完全,所以常常会导致他做出错误的决定,导致出现不良的自然后果,那怎样去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呢,这就要用到——从错误中恢复的4R
同样在这个步骤中仍然没有指责、批评和惩罚,有的是倾听和尊重,不会让孩子有挫败感和内疚感,只是专注于解决问题。
和孩子之间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对于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分歧和意见《正面管教》也给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家庭会议
有效家庭会议跟上面所说的共同解决问题的步骤有所不同,因为家庭会议涉及到全部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孩子会感到每个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并且可以活跃家庭气氛,增进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但是要避免将把家庭会议变成“声讨大会”,把矛头指向一个人,尤其是孩子,这样不但会引起孩子的反抗,也失去了家庭会议的本意。
要保证在整个家庭会议的过程中人人平等,不批判、不指责、不讨论对错,不嘲笑,尤其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个安全的发言的空间,能够说自己真正的想法,哪怕听起来有点离谱,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听了就要采取他的意见,因为会议最后的决定还要保证对会议的
1.合理性
2.相关性
3.对每个人都是尊重的
4.对会议主题有帮助的
不管是哪种解决方式,我们和孩子一起做的是不断的尝试,而不做一成不变的约定,这样才能让孩子体会不同的决定,会带来不同的自然后果,从而使他明白哪种结果是正确的,他更想要的,在以后遇到同样的的情况应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课程已基本结束了,《正面管教》为我们提供育儿的方法与技巧,让我们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知道什么是认可感受,怎样解决问题等等,但它不是工具,随手拿来就可以解决孩子的问题,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习惯更是千差万别,所以我们不能像修理机器一样,按步骤按部就班。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指南针,为我在育儿的路上指明了方向,它让我明白,育儿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只有内在的小孩不断的成长,内心足够强大,才会有更多的爱从我们身上散发出来,去滋养和引导我们的孩子走向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