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宝年间,长安城中的文人圈里横空出世了一个新贵,他不仅善画山水,善工诗文,还博学健谈,举手投足间自带一股潇洒风流。
或许是他身体里有着匈奴的血统吧,为他那多愁俊美的容貌,平添了一抹异域的风情。
他就是历史上备受世人猜测,生卒不详,字号也未留下,野史传说多过史书记载的“神秘”诗人刘方平。
很多诗评者将刘诗人的作品评价为“闺情相思为主,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价值颇高,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其那首《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他借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将一个达到宫斗级别的妃子,从宠妃到失宠描写得扣人心弦,我不禁在脑海中想象她曾是如何盛宠,又是因何失宠,才会“寂寞空庭”,“梨花满地”?
许是其他妃嫔的排挤,让这个倔强的女子在宫闱艰险中孤立无援;又许是伴君如伴虎,让这个清雅的女子在深宫红墙中红颜未老恩先断。
无论哪一种,都像极了刘诗人自己。世家出身,才华横溢,情思细腻,风流多情。偏偏仕途不顺,甚至连从军也无法,他只能如此般“怨”,来寄托自己风雅极致的落寞。
他有很多这样雅致的落寞,大多朗朗上口,字字美绝人寰,一首《相和歌辞·婕妤怨》:
夕殿别君王,宫深月似霜。人愁在长信,萤出向昭阳。露裛红兰死,秋凋碧树伤。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
没有家国情怀,壮志凌云,只有宫闱深深,圣眷不再,当一切往事随风,当眼前梦成空,从此我便关上宫门,自怜自爱,自娱自乐,藏起曾经的情深意浓。
恐怕也只有刘诗人,才能将这小我意蕴,携着他心中的坚守与决绝,向我们悠雅地缓缓道来。
他的诗似乎总是如此,不管是梨花满地的寂寥,还是新梅渐落的孤恨,每每浅吟几遍,余韵环绕间,奏一曲《乌栖》:
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门前月色映横塘,感郎中夜度潇湘。
便送那憔悴不甘远去,伴随那一场极致华丽花瓣之雨,接这倾国倾城的美人凌波入梦。
园春烟云里,身居桃花庄。朱门不避客,何处锁阑珊?
世界之大,怎会因一隅之地的你而难过,未尽千帆前,我们终将学会与自己握手言和。
别怕门庭冷落,芳草萋萋,纵使这世间总是车遥马慢,我们依然能够选择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人格,与自己促膝长谈,与孤独握手言欢。
别怕心门大敞,幂幂蒲生,纵使这红尘总是马象游龙,我们依然能够选择保持自己无观自在的热爱,在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中,奔赴下一场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