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铁律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
可以说,“区块链”的流行得益于2009年中本聪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的数字加密货币——比特币。然而,区块链技术的诞生却要追溯到比特币横空出世的20年前。1991年一群研究人员为使数字化文档无法被篡改,研发并利用区块链技术给文档打时间戳。在这之后区块链技术经历了近20年的“沉寂”才终于回归大众视线。如今,“区块链”一词的火爆程度比二十一世纪初的“互联网”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区块链究竟是什么呢?
所谓“区块链”,就是一系列区块按时间顺序形成的链,链中的每个区块都由三部分构成:数据、哈希和前一区块的哈希。其中,数据主要存储交易信息,包括交易双方及交易数量等。如此看来,区块链就像是账本。但不同于传统账本的中心记账方式,区块链是对所有人完全公开的分布式账本,链上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记账,而且每笔交易一旦被大家认可,就很难被篡改。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区块链的原理:毕业典礼上,校长向大家宣布某学生顺利毕业,该生也大呼“我毕业啦!”。这时众人都拿出小本本记下某日某时某生从某校毕业,并奔走相告,通知其他人也记录这条信息。该生求职时,发现自己学历不够,便伪造一份假的毕业证,面试官看到后拿出小本本翻到记录该生毕业那页,指出他捏造学历,不予录用,并广播该生的造假行为。其他人也纷纷掏出自己的小本本查验,发现面试官判断无误,便记录下该生在面试时伪造学历。由于人品问题,该生的求职之路举步维艰。
那么,区块链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这就要提到一个概念:哈希(hash)。哈希是一串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字符串地址,用来标识一个区块和它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哈希对于区块来说就像是公民的身份证,唯一且精准。一旦某个区块被创建,它就拥有一个可被计算出来的哈希。计算哈希的机器叫矿机,使用矿机的人叫矿工。而计算哈希的过程实质上是解决密码学难题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挖矿。挖到矿的矿工在全网广播自己已解决这道题,并将答案记在区块的末尾,同时放在下一区块的开头变成下一区块题干的一部分。至此,该区块就成功与上一区块连接起来成为主链的一部分。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不止一个矿工解出难题,谁可以获得记账权利?这就需要一个规则,使得大家对此达成共识,也就是所谓的“共识机制”。该机制规定最先解出密码学难题且被其他人检验正确的矿工拥有记账权。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两个矿工几乎同时算出正确答案,应该选择谁呢?通常情况下,由于距离远近不同,矿工获得消息的时间也有差异,他们会复制自己先看到的区块,然后接着这个区块继续新一轮的挖矿。然而这样就会出现链分叉的问题,违背了区块链的唯一性原则。但由于每个矿工的计算能力和速度不同,分叉的这两条链终将在某一时点PK出长短。此时,较短链上的矿工就会抛弃原有的链,复制更长的那条链,继续挖矿。基于这种共识机制,全网矿工都遵从此操作,短链被遗弃,更长的链就成为了主链。以此类推,区块链就这样一直扩展延伸下去。
俗话说得好,无利不起早。那么矿工们争先恐后挖矿记账的动力是什么呢?人民币?美元?还是欧元?在区块链的世界存在一种全球流通的代币,也就是现在饱受争议的加密数字货币。每个最先算出题的矿工都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代币奖励。矿工则可以将所得代币放到自己的“钱包”中留待交易。而钱包地址、交易记录等信息则可以通过Tokenview区块链浏览器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