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拖延,我想你可能对这样的一些场景不会太陌生。工作上的一个有明确时间节点的任务,经常会在最后的时间节点前完成,即匆忙焦虑,工作也常因此出现纰漏;生活当中已经计划好了有一件事要去办,不等到最后火烧眉毛了,都不会出手;还有爱读书学习的我们,年初给自己制定的那些学习和读书计划,是不是也经常在年末时发现自己规划了个寂寞读书或者学习计划一推再推呢?想做的都没做。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等着把自己逼在绝路上,才能去做那些早就应该做的事呢?或者真的是我们的自律能力不够吗?如果有人可以做到高效的时间管理,事事都比我们的节奏快,那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什么呢?
当我们经常让自己在任务的最后时限到来前才开始启动工作或者学习,担心任务无法完成的压力会让人很经常被焦虑情绪纠缠困扰;而没有时间做更精细的修改,也会工作的最终成果呈现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长期下去,也会对自己的个人能力产生怀疑,容易自我否定。
《死线效应》这本书融合了行为科学、心理学、学术研究,通过7个案例的跟踪研究,揭示了帮助团队与个人进行更高效的时间管理的策略,帮助人们对抗拖延,确保计划按期并保质保量地完成。
我们一直说死线效应,它到底是什么呢?现在请大家一起阅读书中关于“死线效应”给出的定义。
原文:在截止日之前完成任务,它也可以像黑洞一样吞噬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问题在于,只要你设置了截止日,工作就很容易被延迟,直到最后卡着截止日的时间点完成。这种现象被称为“死线效应”。
这个定义很好理解,死线效应就是在一项工作或者生活任务的截止日期前,人们很容易会出现卡着最后的时限完成工作或者任务的现象,工作任务即使完成了,也会因为中间过程的拖延而给人带来时间的浪费和精力的消耗。
死线效应,会强制我们在最后时刻完成任务,但是过程中的拖延也同样有很多的负面影响,工作质量不高,拖延感带给自己的压力和焦虑,都让我们难以产生幸福感。要克服这种情况,我们看作者给到我们什么方法。
原文二:希思和安德森写道:“每当要下决心克服拖延症时,仅靠我们自身的能力是很难做到的。而当一个人进入某一个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时,就会有更多的应对之策。”我们无须在繁重的工作中一直保持紧张状态,而应设计出方法,帮助我们克服拖延艰难工作的天生倾向。好消息是,我们已经提出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意志力薄弱的问题,并且还不像奥德修斯让别人把自己绑在桅杆上那么复杂和痛苦。这种方法就是应用截止日。
拖延其实是天性,我们也无需靠自己努力地用意志力去克服拖延,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其实往往是很简单的。整本书的核心理念就是善用截止日。
我们会发现,即使我们再怎么拖延,但是在规定的时间前,我们通常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工作,这时你的效率会很高,哪怕工作质量并不理想,也比截止前的大把时间效率高出很多,如果我们可以将截止日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现,就可以让自己以更高效的方式也更加愉悦的方式完成工作。
善用截止日,提高时间管理效率,可以用“三个步骤,一个提醒”来实现。
1、设定最终截止日与软性截止日:为一项工作或者学习计划设定最终截止日与软性截止日,软性截止日要提前于最终截止日,并严格作为工作任务来完成,为最终截止日的死线留出更充分的修正或精进的空间。比如一项工作任务要求在8月30日完成,那么30日就是最终截止日,为了更加充分的准备,可以同时设计一个软性截止日25号,以25号的软性截止日为时间节点,将工作要求的所有内容做完,这样剩余的时间可以用于更充分地做修改与整理。
2、倒推进度:根据截止日时间,倒推出所有工作的进度,如果要在25号完成所有工作,其中的每个分支项目应该占据全部时长的多少比例,推出相应的进度情况。
3、设定检查点:为各个环节设定检查点,每个工作的分支项目进度结束时即可设定为检查点,以确保这项工作内容按时并保质完成。
提醒:要事优先:在工作完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其他突发事件,或者与这项工作相关的但并不重要的其他细节,此时需要为自己设定优先级,如果这项工作任务是对你的工作业绩影响最大的,那么就要先以完成这项工作为先,抓住重点内容。
将“三个步骤一个提醒”设置成表单的方式,我将自己最近的一个学习规划进行了一次时间管理。
在使用截止日表单时,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多注意:任务设计可以从微行动开始,一点点开始改变;时间安排可以灵活变通,有事的天少安排任务,没事的天多安排任务;一项工作是可以分多个任务来完成的,分解后感觉难度变小了,做事的动力自然就大了。
这个方法适用于比较重要的事务,比如工作、对你重要有意义的学习、或者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务安排等等,对于一些娱乐休闲类的活动,大可不必太过花心思。
我们的一生看似很长,其实又很短,时间管理帮助我们可以将那些我们想做或者必须做的事,以更高效也更愉快的方式完成,让此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