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呆矬贰道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718280/answer/535089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世人称颂汾阳王郭老令公的功绩很久了。宪宗时的名相裴垍讲他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富贵寿考,哀荣终始,可谓是做到人臣的极致了。生前功高,身后名显,千百年未曾有所诽毁。
后世的官吏,没有不想做到汾阳王这样的。尤其是年齿已高,位高权重的老臣们,年已到老,所谓老成持重,爱惜羽毛,自重名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汾阳王行为后世之范,却未想令后世多为难。
年老贪安,实在是人的天性,任谁也不好非议的。操劳一生,谁不愿平平安安安度晚年,谁不愿平生功绩有个好的评论?尤其看到旁人儿孙绕膝金婚相伴享天伦之乐,谁又愿走南奔北日日奔波事事操心?青壮之时踏入浊流,古稀之年还要以身家为赌注,冒毁平生之誉的风险与晚生后辈搏杀。中国的官吏们,是及不愿意这样的。
虽然说这样做的人也不少,但我们看来大抵是形势比人强,不战不能保全名声。决定是战是避,却并不是考虑国家利益的。古来党争,银丝白发者不在少数,但都不过是私欲所致。宋代新旧二党倾轧了一个朝代,唐朝牛李党争断送了一座江山。这样的党争没有赢家,因为他们不过只是贪恋自身的权势。总是一时得胜,也只能在史书上留下千载的骂名。
那老年人的政治就应该是一团和气?那只不过是庸官俗吏们的想法。勇于担当的人,有理想抱负的人,真正亲民的人,是不论年齿如何,不论环境如何,不论舆情如何,都不愿抛弃民众的,都不愿抛弃国家的,都不愿抛弃抱负的。他们必将燃尽自己的最后一份气力,只为民众的大局。这样的人,历史上也是有的。近代台湾省首位巡抚刘铭传,应该就算其中一位。
刘铭传平太平天国有功,后来因官场倾轧告病还乡一住十三年。一八八三年法军进犯台湾,刘铭传不计旧嫌,千里奔波到台湾前线,与台湾人民共同抗击法国侵略者。中法战争之后,台湾建省,刘铭传出任首任巡抚。任上亲民爱民,推动新政,期“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台湾“以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最后受排挤而卸任,郁郁而终。他便是燃尽自己政治生命,为民用命的人。
这样的人对不起很多人。首先他对不起自己的伴侣。先是与太平军在刀口上搏命,险些被东捻军剿杀于湖北;再又面临法军的炮火,惊天动地心惊胆颤。兴达时逢小人机关算尽,落魄时逢左右世态炎凉。自己一心为民还则罢了,挚爱之人同遇劫难却是为何?
其次他对不起自己的部属。众人之所以跟随他,所为不过是一个好的前程。为主者出将入相,随从者时时沾光。昔日年羹尧功高盖世,随从侍卫皆是朱红顶戴。刘铭传为国事而遭贬,跟从者亦无处可投,怀瑾抱玉而令见放为,怎么不是主官的罪过?
最重要的是他对不起自己。通达之时不求巩固地位,没落之时不求维持恬静,总是逆势而动,每每被环境的大浪迎头痛击。这样的人晓不得顺应时事,不知道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被整治的失魂落魄,众叛亲离,真是活该。
可就是这样的活该之人,每次大败后举旗再起时,还总有那么一批人死心塌地的去跟随。这一批人可谓是死士,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一看老主公出山便抛下一切跟随去。所以有这样的感召力,都是因为每次上阵,心中都是民众和国家的缘故。
这样的人,对不起自己的至亲,对不起死命相随的部曲。所能对得起的,唯独只有民众和国家。举民生之旗,率正义之师,以小搏大,以弱搏强。倘能得胜,是万民之幸,是国家之幸;不幸失利,是万民之哀,国家之哀。不论胜败,大名自可彪炳于史册,功绩自可光照于千秋。
世有名臣若刘铭传,实是民生之大幸。刘铭传已逝,则待当代刘铭传以擎旗向前。若跟随主公若此,死而无憾。
不求汾阳王,宁为刘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