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说明: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是知行合一,知和行本身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正常情况下很容易二元对立,但是高级的办法就是把二元对立变成一元。这个世界存在矛盾,会出现二元对立,如果能将二元对立统一起来,就能带领这个世界进入到更高的维度。王阳明就是这样带领大家走入新高度的人。
前提背景:
一般人难理解,是因为在一个世界里面看这个问题,其实王阳明是看到两个世界,如果看不懂是因为用“眼见为实”的一个世界的世界观去看王阳明的世界。儒学的世界中有两个世界,即出世求圣入世救人。入世的世界指的是红尘世界。出世的世界就是红尘 以外的世界。
引入一个西方概念更容易懂《第一性原理》中,西方哲学追求的本体世界。眼睛看到的是现象世界,事物都有其本质,不在现象世界中,但是这个世界真实存在,西方圣人称为本体世界。
当有两个世界的世界观后,进一步需要知道这两个世界的关联,并结合人的因素。
先说比较熟悉的现象世界,这个世界其实都是被幻像包裹,由时间作为边界,无法跳脱。现象世界在人的眼中分阴阳。其实就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一般会叫对错。其实不准确,实际应该叫阴阳,在时间的作用下,有时阴为对,有时阳为对,会互相转化。比如正常情况下杀人,就是错,战争年代杀人就不一定是错了。所以现象世界是二元论
本体世界就是存放真理的地方,没有时间观,所谓道就在本体世界。这个世界是一元论。
事物通过人心,在现象世界出现阴阳两面。比如你看一朵云像一张笑脸,也有人说不像,这就是一个事物在透过人心后,出现的阴阳两面。王阳明的逻辑中,人心散发的是意,意不一定接近本质,所以要修良知。良知才是本质。原理上,人心偏向左就出现了阴,人心偏向右就出现了阳。但是真正的高效能要接近道。所以阴阳道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
孔子教书育人时,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就是遵循教育的道,劝人向善,然后看不同人是在阴面,还是阳面然后给以反面调和。使其更接近教育之道(心智成长)。
以上是现象世界:阴阳,和本体世界:道的关键。
当然如果要把握这个关系,你的心要更接近于道,王阳明说的是致良知,良知就是道。
所以将这个公式带入知与行,就得出知行合一的道,知行合一就是正念下的身心合一。
时间论证:
现象世界中是有时间和空间观念的,这里论证一下,时间其实是没有的,只是我们主观感受而已。
有了时间后,我们将它分为三段,过去,现在,将来。先说现在,这个是最好把握的点,其实当说现在的时候,这个点说完就已经不是说的现在,已经成为过去。
而所谓的过去,就是过去在现在的一段记忆而已,很多时候还是不准的。所谓未来,就是未来在现在的一段想象而已。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不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
当然这个是我们现象世界构建起来的一个认知世界的框架。在这个世界里,你看问题的视角是:
这就是有时间线下,我们看到的发展线条,当然直线是王阳明这种人的发展曲线,一般都是歪歪扭扭的。就是在阴阳中跳跃,而不能一直在中庸中。
大概是这样,知行如果不合一曲线会如图。
在本体世界中,没有时间概念,其实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当下。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是不是只拥有当下。只有在当,才是真实的。所以知和行必须在一个点上统一,不然就不是完整的。
在图形上就是换一个角度看。
这就是在本体时间看到的那些线的形态,是个点,换了一个视角。唯有阴阳统一才是道,唯有知行合一才是正念,吃饭的时候,想着吃饭,睡觉的时候想着睡觉。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的时候马上去行,行的时候及其专注有能反馈给知,让意识高度集中,潜意识就会打开,这就是觉者,意识的专注力,和潜意识的感知力都会开到最大。才是人真正的状态。
一般人,吃饭的时候想着上班,上班的时候想着下班,心神不宁,意识的专注力不集中,潜意识的感知力就没办法打开。无法形式成反馈回路,所以只能学到皮毛,而无法掌握。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不一定对,仅供交流。
作者:张森义 编辑发布:小小舒